国务院出台AI新政 加速智能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国务院日前审议通过《"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AI产业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专家分析指出,该政策将加速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培育壮大新兴业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十年前,《"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的出台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迎来关键突破期,《"人工智能+"行动实施意见》的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建设进入智能化新阶段。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实现质的飞跃。大语言模型展现出类人思维能力,在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展现出强大应用潜力。这种技术突破为AI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将催生大量新兴业态。
"这不仅是技术路线的梳理,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专家表示,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和丰富的应用场景,为"人工智能+"战略实施提供了独特优势。该政策的出台将加速AI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推动应用场景多元化发展。
分析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战略的定位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扶持层面。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这一政策将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生态重构的协同推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系统性变革。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升级,从企业转型到治理优化,"人工智能+"正在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全新范式。
加快AI规模化商业化落地
国务院常务会议最新部署要求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战略落地,促进智能技术规模化应用。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正处于AI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机遇期,市场需求旺盛,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市场表现印证了这一趋势: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可穿戴设备功能日益丰富,智能家居系统走进寻常百姓家,工业机器人在制造环节广泛应用。专家分析认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具备独特优势:一是庞大的应用场景为技术迭代提供试验田,二是丰富的应用型人才助力解决方案落地。
要实现AI技术深度赋能产业,需要突破三大关键环节:首先,构建高质量数据生态,打破"数据孤岛";其次,在隐私保护与技术创新间寻求平衡;最后,推动算力资源从分散建设转向协同共享。这种"技术-数据-算力"的协同创新模式,将有效降低企业智能化转型门槛,加速AI技术商业化进程。
打造开源开放生态体系
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完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体系,重点加强算力、算法和数据等基础要素支撑。当前我国已建立起涵盖技术基础、开发框架、模型训练到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但仍需突破若干关键瓶颈。
专家建议,需从三方面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深化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核心技术原理;加速国产算力设施布局;推进大模型技术原始创新。与此同时,构建开放共享的技术生态尤为重要。业界普遍认为,面对大模型的"黑箱"特性,开源模式更能获得市场信任。通过开放协作,不仅能汇聚全球开发者智慧,也能促进技术透明化,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持续发展。这种"自主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径,将为我国AI产业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更多文章
-
山东人工智能技术出海,助力多国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近日济南举办的东盟与中日韩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上,一朵来自山东平阴的玫瑰成为关注焦点。通过运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中韩码”系统,韩国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了解这朵玫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这一创新应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跨境贸易中的实际价值。据技术企业代表介绍,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数据上链与多语
-
智慧科技赋能海洋渔业,数字化平台亮相海博会
在近日开幕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海洋经济博览会上,浪潮智慧科技及其旗下专业公司集中展示了在智慧海洋信息化领域的最新成果。作为体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展会,海博会已成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此次企业重点展出了人工智能平台、海洋产业互联网系统、智能养殖与渔港管理等解决方案,全面呈现了其
-
北京创新长城保护模式 试点应用机器人巡检技术
北京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领域的应用。目前正在构建长城资源信息与监测预警系统,规划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并试验性采用四足机器人开展巡检工作,显著提升了巡查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上
-
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 四川制造护航载人飞天任务
戈壁滩的夜幕中,一道耀眼的火焰划破天际,向着浩瀚太空进发。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43秒,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分别担任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覆盖了我国现有的三类航天员岗位。中国载人航
-
人工智能驱动交通变革,智慧物流提升运输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交通运输领域,为人员流动与货物运输带来全新模式。这一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更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十五五”规划方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获得科技有力支撑。多位行业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生态的持续融合,未来有望真正实现高效便捷的人员出行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