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创榜跃升至第九位 武汉创新生态迸发新质生产力
武汉科技创新引擎全速运转,在"十四五"规划推进的关键阶段,这座科教资源密集的"创新之城"正以惊人速度重塑全球创新版图。据最新发布的城市创新指数显示,武汉已从全球科研城市第13位跃升至第9位,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首个跻身全球前十的创新枢纽。
在创新策源能力建设方面,武汉构建起"金字塔式"实验室体系,4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战略科技力量矩阵。2024年,全球首片8英寸硅光薄膜铌酸锂晶圆在光谷下线,这项突破性技术使我国在光电子芯片领域实现换道超车;同期发射的"珞珈三号"医学遥感卫星,开创了太空医学监测新纪元;而世界首台掘爆机的问世,则标志着我国高端装备制造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存储芯片、心肌旋切手术系统、北斗通导遥一体化等尖端领域,武汉企业已掌握23项全球首创技术。
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创新裂变的核心载体。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通过"科研+投资+孵化"三位一体模式,两年内集聚70余个顶尖团队,孵化近千个硬科技项目。该院独创的"概念验证中心"机制,将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40%,投资成功率提升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在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三大领域,已培育出5家独角兽企业和37家潜在独角兽。
产业创新生态呈现几何级增长态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66万家,较2020年增长166%,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葱茏、小草葳蕤"的创新企业森林。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以23.7%的增速领跑工业增长,对规上工业贡献率高达91%,其中光芯片、量子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产值同比翻番。在东湖科学城,每天产生23项专利,每周诞生3家科技型企业,每月有1项重大技术突破。
"我们将实施创新平台提能、创新主体倍增、创新生态优化三大行动。"武汉市科技创新局局长董丹红透露,未来三年将重点建设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武汉范式"。
更多文章
-
山东人工智能技术出海,助力多国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近日济南举办的东盟与中日韩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上,一朵来自山东平阴的玫瑰成为关注焦点。通过运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中韩码”系统,韩国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了解这朵玫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这一创新应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跨境贸易中的实际价值。据技术企业代表介绍,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数据上链与多语
-
智慧科技赋能海洋渔业,数字化平台亮相海博会
在近日开幕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海洋经济博览会上,浪潮智慧科技及其旗下专业公司集中展示了在智慧海洋信息化领域的最新成果。作为体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展会,海博会已成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此次企业重点展出了人工智能平台、海洋产业互联网系统、智能养殖与渔港管理等解决方案,全面呈现了其
-
北京创新长城保护模式 试点应用机器人巡检技术
北京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领域的应用。目前正在构建长城资源信息与监测预警系统,规划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并试验性采用四足机器人开展巡检工作,显著提升了巡查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上
-
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 四川制造护航载人飞天任务
戈壁滩的夜幕中,一道耀眼的火焰划破天际,向着浩瀚太空进发。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43秒,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分别担任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覆盖了我国现有的三类航天员岗位。中国载人航
-
人工智能驱动交通变革,智慧物流提升运输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交通运输领域,为人员流动与货物运输带来全新模式。这一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更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十五五”规划方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获得科技有力支撑。多位行业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生态的持续融合,未来有望真正实现高效便捷的人员出行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