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疏浚系统亮相全球AI盛会 展现央企硬核科技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资委公布了首批40个央企人工智能重点应用项目。其中,中交疏浚旗下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发的"智能挖泥船控制系统"榜上有名。这项创新技术展现了人工智能如何推动传统疏浚行业转型升级,成为央企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范例。该系统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装备领域又取得重要突破。
这款智能疏浚系统代表了疏浚行业的技术革新,它通过先进的自主学习算法,能够动态优化作业流程并自主诊断故障。系统创新性地融合了多学科理论,运用智能算法分析海量作业数据,结合模糊推理和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涵盖船舶运动、设备调控与作业效能的多维度智能管控体系。
研发团队突破性地改进了神经网络架构,使其具备更强的时序数据处理能力,可精准识别各类异常工况,并快速做出响应,大幅提升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同时,系统设计了多模式无缝切换机制,确保在突发情况下人工、自动和智能控制之间的平稳过渡,保障作业安全。
此外,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机理+数据"双模型协同架构,将传统工程机理与实时数据建模相结合,使系统能够精准预测不同工况下的作业参数,实现全流程动态监测与智能决策。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提升了疏浚作业的智能化水平,也为重型装备的自动化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该系统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完全基于国产化平台开发,搭载了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处理器及计算设备,并已成功应用于"新海鲛"等新一代大型绞吸挖泥船。实际作业数据显示,相比传统人工操作,智能系统在控制精度、作业稳定性、施工效率等21项核心性能指标上均实现显著提升,在相同作业条件下展现出更优的综合表现。
此次入选国资委首批央企人工智能示范项目,标志着中交疏浚在智能疏浚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经过严格评审,该系统从219个参评项目中成功突围,成为人工智能与重型工程装备融合应用的典范。这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肯定,更展现了国产智能装备的领先水平。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疏浚行业正迎来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智能控制系统将逐步实现从辅助决策到自主作业的跨越,推动传统疏浚模式向无人化、数字化方向升级,为海洋工程建设带来革命性变革。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黑茶产业 理想华莱开拓国际化新路径
秋日映照下的安化黑茶产区,层叠的茶山呈现深浅交织的绿意,成排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位于理想华莱万隆黑茶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上,速溶茶产品正以每分钟420袋的稳定节奏完成包装,这些运用先进萃取技术加工的黑茶制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2025年,我们重点推进13个研发项目,要用科技力量
-
探迹科技发布AI智能体平台,推动企业迈向数字员工时代
近日,广州创新企业探迹科技正式推出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模型智能体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造具备类人思考能力、可自主执行任务、熟悉业务流程并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智能化转型。这一平台将在本年度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正式亮相。新一代数字员工具备三大特点:能够模拟人类
-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创新手段让文明记忆复苏
10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北省文史研究馆)在石家庄组织召开新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来自全国九个省市的文史馆员、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唤醒珍贵的历史记忆。一、考古与修复 前沿技术让历史细节“抽丝剥茧”"泥河湾考古工作取得的成
-
智慧康养机器人集中亮相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新场景
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焦点,其商业化应用路径备受行业重视。在服务老年群体的康养领域,相关技术的实际落地正取得积极进展。10月29日,"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活动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现场展示的喂餐机器人、智能轮椅、药品分拣机器人等多类产品,成为参观者瞩目的
-
教育专家齐聚成都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
10月28日,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会与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顺利举行。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科大讯飞、希沃等企业的技术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