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康养机器人集中亮相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新场景

发布时间: 访问量:10

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焦点,其商业化应用路径备受行业重视。在服务老年群体的康养领域,相关技术的实际落地正取得积极进展。

10月29日,"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活动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现场展示的喂餐机器人、智能轮椅、药品分拣机器人等多类产品,成为参观者瞩目的焦点。

这些机器人大多深度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例如一款脑控智能电动轮椅,使用者仅需佩戴轻便的非侵入式头戴设备,即可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对轮椅的自主控制。

整体而言,智慧康养机器人的发展折射出巨大的市场需求。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大关,智慧康养机器人将成为科技服务银发经济的重要方向。

一、医疗机器人缩影:上海医生为喀什病人做微创手术

本次展演汇聚了全国百余家智慧养老企业,展出175款面向康养领域的机器人产品。

展出的科技产品种类丰富,包括智能睡眠监测仪、陪伴型机器人、便携式智能洗浴设备、失能失智老人护理装置等。

一款喂餐机器人引人注目,其白色机械臂配备黄色餐勺,底座设有操作屏幕,旁边放置餐盒区域,一经展示便吸引众多观众驻足。

另一款仿真人形机器人外观逼真,身着淡蓝色服饰,背景屏介绍其为"家庭服务移动仿生人形机器人",主要提供情感陪伴服务。

展品数量最为集中的区域主要面向老年人医疗康复等刚性需求场景。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自主研发的11款智能康复产品亮相,该系列产品通过人机交互与数据监测实现康复流程科学管理,并能根据评估结果生成个性化的数字互动训练方案。

"这是远程机器人手术系统,今年我们完成了上海医生通过操控手术机器人为5000公里外喀什患者实施治疗的案例。"一家参展医疗器械企业负责人介绍,该案例中上海医生在当地操作控制台,通过5G或专网将指令实时传输至喀什手术室的机器人设备。"目前国外同类产品价格较高,国内优秀企业已将成本控制在国外产品的一半左右,性能却十分接近。"

除康复机器人外,现场还有人形机器人演奏《我和我的祖国》曲目。"现阶段人形机器人在场馆导览、交流互动等场景应用较多...其技术核心在于电机关节的程序驱动,对精度和加工工艺要求极高。"相关企业工作人员说明。

另有企业发布了脑控智能电动轮椅产品。使用者佩戴轻便的非侵入式头戴装置,无需言语或动作,仅通过意念即可精确控制轮椅行进方向。"这依托我们成熟的脑机接口AI技术,能将脑电波信号准确转换为指令,实现'意念控制'。"布法罗机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代武表示,该产品内置智能感知系统,具备自动避障、坡道缓降等安全防护功能。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董事长张睿睿展示了全球首款AI神经网络电子皮肤的研发成果。他介绍,该电子皮肤在性能上创下多项世界纪录:力测量精度达0.005牛顿微力识别,感知频率达1500赫兹,分辨率达到每平方厘米10万个感应单元。这些指标意味着机器人首次真正具备"触觉神经",既能感知树叶的柔软,也能辨别硬币的重量。

成都天象含羞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布了"含羞草1号"产品。公司副总经理郑帅帅介绍,这是国内首款辅助失能老人翻身的康养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养老院、医院等场景,可协助护理人员为需要照护者提供翻身服务,在确保舒适安全的同时显著减轻工作人员负担。"未来该机器人还可拓展查房、照护方案制定、健康管理等增值服务。"

二、成都有打造智慧康养机器人产业的技术与场景优势

目前机器人在康养领域的商业化应用程度持续提升,智慧康养机器人正成为科技服务银发经济的重要方向。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预计到2035年前后,这一群体规模将突破4亿,占比超过30%。

除智能康复产品外,机器人在药品分拣方面的应用也引人关注。这类设备通过两根灵活机械指爪,准确抓取、识别并分类各类药品,显著提升药房分拣效率与精确度。

据参展商介绍,机器人指爪多采用柔性材料,可根据药盒尺寸和形状自适应调整夹持力度,避免药品包装损坏。配合高清视觉摄像头与AI算法,能快速识别药盒上的条码、二维码或文字信息,自动匹配药品名称、规格和配送目标,减少人工识别误差。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纪委书记许百涛表示,各地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形成全链条支持体系,推动机器人在健康监测、康复辅助等功能方面持续升级。标准建设方面,2025年我国牵头制定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应用层面,养老机器人已覆盖居家社区和养老机构,在居家场景开始规模化应用。"成都凭借产业技术与场景优势,正加快建设全国智慧康养机器人产业应用新高地"。

当前各地竞相布局智慧康养机器人产业,在这条新赛道上,成都具备多方面优势,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就是其中之一。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继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规模和企业数量"双千突破"后,2025年仍保持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产业规模同比增幅超35%,人工智能领域企业达115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2家,实现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全产业链覆盖。同时,成都在全国11个人工智能先导区建设评估中位列前四,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居中西部首位,进入全国领先梯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