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齐聚成都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

发布时间: 访问量:10

10月28日,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会与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顺利举行。

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科大讯飞、希沃等企业的技术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的学术研究、技术发展和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入交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青羊区人民政府现场签署了共建教育强国实验区(培育)合作协议。

1.当你的学生用AI完成作业……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在主题报告《教育会怎么样,我们该怎么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变教育形态,需要警惕技术应用可能形成的"恶性循环"——即"教师借助AI布置作业、学生依靠AI完成作业"的现象。他引用该院2025年寒假期间开展的一项大规模调研数据:这项覆盖全国31个省份、涉及32万名学生、28万名教师和2万名家长的调查显示,超过99%的学生接触过AI技术,超过80%的学生承认曾使用AI辅助完成课业任务。数据显示,西部地区学生使用比例略高于东部地区,学业优秀的学生多将AI用于拓展思维,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可能导致学生群体出现"两极分化"的风险。
李永智强调,当前AI教育存在应用泛化、认识偏差、管理不足等问题,需要由政府主导建立规范体系。"真正有价值的AI应用,应该能够精准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他特别指出:"AI无法替代的是高级思维、批判性思考和创造性表达。"AI产品的设计应当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宗旨。

2.名校实践:从轻量化工具到育人逻辑重塑

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分享了学校在"轻量化AI工具"应用方面的实践心得。她表示,学校秉持"以较低成本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鼓励教师运用现有AI工具优化备课环节,针对教学难点选择易用工具进行微创新——技术工具始终服务于教学,共同守护教育的温度。"教育价值观引领、隐性知识传递与创新思维培养始终是教师不可替代的重要职责。"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从育人理念的深层变革角度,探讨了AI时代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这所培养了B站董事长陈睿、搜狗创始人王小川、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前主任李飞飞等优秀人才的知名学校,一直重视校友资源在推进AI教育中的桥梁作用。他提出一个重要议题:在AI时代,教师的角色如何从"教学能手"向"教育大师"转变?"有人认为教师将转变为'学习伙伴'或'情感陪伴者'",成为能够感知学生情绪、提供心理支持、激发内在动力的引导者。
易国栋强调,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学生内在潜能,培养三种重要品质:善于思考的头脑、温暖的心灵、面对挑战坚持不懈的韧性。"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适应AI时代,更能在这个时代中茁壮成长,去感受、去热爱、去创造,度过有意义、有温度的人生。"

3.青羊方案发布:三年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

青羊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一杨对《青羊区整体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7年)》进行了解读。该方案系统规划了未来三年区域教育数字化发展的目标、路径与重点任务,标志着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建设进入系统化、整体推进的新阶段。
《方案》提出,未来三年,青羊区将着力构建"人机协同、数字智能赋能、泛在融合"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度融合,实现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到评价方式和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在基础环境与平台建设方面,青羊区将建成覆盖全区的一站式智慧教育平台和智能化校园环境。在核心应用层面,将系统构建贯通各学段、多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通过"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教研、智慧评价、智慧管理"五大应用场景,全面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智能教学能力,最终实现规模化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学习。

《方案》还确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7年,青羊区将建成一批示范性人工智能实验室,培育一批引领性应用示范学校,打造一支具备优秀数字素养的教师队伍,建立一套覆盖全学段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智能化教学模式,以务实举措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