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加速发展 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添新引擎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今天,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走出一条自立自强的发展道路,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沿着造福人民、保障安全、促进公平的正确方向稳步前行。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晨光熹微到华灯初上,AI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深圳的智能社区里,贴心的AI营养师为老人精心搭配健康膳食;济南的政务服务中心,高效的AI助手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各类民生事务;宁波的智慧交通系统,则用精准的算法为晚高峰的车流保驾护航。
这一幅幅生动的智能生活图景背后,是党中央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高度重视和科学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加强战略布局,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政策引领、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促使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紧密交融,搭建起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开拓全新赛道 。” 在此次集体学习结束后不久,总书记亲临上海,实地考察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状况。总书记指出:“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市场空间广阔,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要加强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努力开发更多安全可靠的优质产品”。
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数字经济首席研究员王宇霞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指示,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指引。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推进,我国在人工智能部分领域已崭露头角,形成了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体系 ,未来在政策引领下,必将在全球人工智能竞争中绽放更为夺目的光彩。
今年以来,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多模态大模型不断演进,智能应用场景也在持续延伸。这一系列创新突破的背后,是国家提前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统筹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规划。
为破解算力短缺的短板,我国持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入,已构建起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顶尖的网络基建体系,算力总规模跻身世界前列。针对数据要素流通的障碍,我国统筹推进数据基础制度构建与公共数据开放共用,不断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根基。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进程中,我国正着力培育全球最具活力的人工智能应用市场。截至目前,央企与中小企业协同发力,已在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行业的 500 多个场景布局 AI 应用落地。在合成生物工厂,AI 算法主导生产时,数亿菌群可全天候优化发酵流程,效率提升十倍;高速动车研发车间里,仿真大模型将空气动力计算时间从一天压缩到 10 秒级。
未来,我国将坚持自主创新,聚焦应用需求,在核心技术突破、场景落地深化、生态体系构建、国际合作拓展等方面协同推进,助力我国人工智能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更多文章
-
具身智能新赛道:科技企业竞相构建机器人操作系统
7月27日,腾讯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正式发布"钛螺丝"(Tairos)具身智能开放平台,标志着又一家互联网巨头加入这场智能机器人领域的角逐。该平台由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与福田实验室联合打造,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为行业提供包括大模型支持、开发工具链和数据服务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这一动作延续了今年以
-
当体育遇见黑科技 成都世运会展示未来场景
7月3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技展示活动在成都世运村举行。活动现场集中呈现了20多项创新科技成果,这些前沿技术将为即将到来的世运会提供智能化服务支持。展区中央,三台名为"镋钯"的仿人机器人正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这些由成都兴锦公司研发的机器人不仅具备流畅的肢体动作,还能通过19英寸显示屏与观众互动。据
-
深度观察:中国人工智能的可持续优势从何而来
中国日报网7月30日电 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总裁斯蒂芬·罗奇近日在知名评论平台Project Syndicate撰文表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基础科研实力的较量。这位资深经济学家强调,评判AI竞赛胜负的关键指标不应是短期市场估值,而要看各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持续投入。罗奇在文中分析指出,中国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展现出的三
-
AI赋能智慧城市 中关村论坛发布重磅创新成果
7月29日,2025中关村论坛重要活动——"AI赋能未来城市"专题研讨会在中关村展示中心举行。作为系列论坛的亮点活动,本次会议集中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包括智能体技术突破、数据可信共享方案等创新实践。会议由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牵头组织,以"人工智能开启城市数字化新篇章"为主
-
智能疏浚系统亮相全球AI盛会 展现央企硬核科技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资委公布了首批40个央企人工智能重点应用项目。其中,中交疏浚旗下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发的"智能挖泥船控制系统"榜上有名。这项创新技术展现了人工智能如何推动传统疏浚行业转型升级,成为央企数字化转型的典型范例。该系统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装备领域又取得重要突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