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竞逐人工智能新赛道 政策发力培育产业生态

发布时间: 访问量:13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接连发布推动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将人工智能作为培育新动能、构筑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上海瞄准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浙江致力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广东则着力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产业与应用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各地正通过系统布局与精准施策,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渗透千行万业,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底层基础

算料、算力与算法被视为人工智能进步的三大支柱。在各地近期推出的举措中,普遍强调夯实基础能力,通过优化计算资源、完善数据体系,为人工智能持续进步注入动力。

上海计划实施“模塑申城”专项行动,推动建设高性能计算集群、高质量语料资源系统、虚拟融合试验场和行业通用大模型,进一步拓展在智能终端、科研智能、数字商业、无人驾驶和具身智能等关键领域的工具能力。浙江提出强化芯片与模型协同发展,推动建设适配基地,鼓励本土算力企业积极对接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持续提升芯片效能与大规模集群组网水平,构建安全可控的国产算力体系。同时倡导公共机构、数据中心与市场主体优先采用国产技术产品。

高质量数据集与语料资源也被多地列为发展重点。北京支持制造企业与科研单位加快推动行业数据的采集、整理、标注与汇聚,形成一批高价值制造业专用数据集。

二、聚焦具身智能等重点应用

“融合应用”成为各地布局人工智能的核心导向。多省市积极出台专项政策,力争在关键领域形成示范效应,树立行业标杆。

制造业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主阵地,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引擎。广东印发《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要构建技术密集、成长性强、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新支柱,实施“机器人+”推广计划,拓展在工业、农业、城市治理、医疗康养、特种作业等领域的场景开放与应用深化。

在推动传统行业智能化改造方面,人工智能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河北围绕钢铁新材料的研发、中试验证、流程控制、能效提升与质量检测等环节,推进全流程智能化,助力钢铁行业转型提升;支持开发化工行业专用模型,推进流程模拟、机理挖掘与园区智能管理等技术攻关,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化工产业链。河南提出,到2027年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场景从局部试点向系统集成跨越,人工智能相关产值突破1600亿元,覆盖研发、制造、管理、物流、销售与安全等重点环节,全面建设智能场景、数字化车间与智慧工厂。

随着具身智能技术不断成熟,相关产业迎来重要发展窗口。多地积极把握机遇,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具身智能推进路径。上海提出建设全球具身智能创新高地,目标到2027年实现核心算法与关键技术突破20项以上,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北京计划建设具身智能产教融合基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生态,力争2027年前推出不少于10项国际先进的软硬件产品,基本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国产替代。

三、标准和生态建设持续推进

人工智能正从单点技术突破走向体系化融合应用,产业竞争也从纯粹的技术比拼,转向基础设施、应用生态、制度环境与创新机制的系统性较量。

无论是大模型的广泛落地,还是机器人技术的深入应用,都离不开持续的技术迭代与新型商业模式的支撑。随着产业不断成熟,标准建立、生态构建与合规监管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广东在推进机器人产业过程中提出建立审慎包容的监管机制,探索“监管沙盒”等新型治理方式,为技术试错与模式创新提供制度空间,并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江苏发布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指南,提出建设标准化应用示范区,遵循“急用先行、需求牵引”原则,优先覆盖先进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场景,形成可推广的标准化方案。

为优化产业生态,多地推出实质性支持举措。除发放“算力券”“语料券”与研发补贴外,还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开源平台等方式,全方位助力产业成长。

浙江提出加强“语料券”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补助,上限200万元。湖北计划每年评选一批工业专用模型,按研发投入的8%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广东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共建开源社区与生态平台,提供技术共享、算力调度、标准数据集、模型测评等公共服务。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赛道,各地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步伐正在加快。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人工智能技术将持续突破,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产业生态将日益完善,推动整个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