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专家走进中学课堂,解密AI几何推理与科学精神

发布时间: 访问量:17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师王晓茹走进一所职业高中,为在校学生带来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原理与发展的专题讲座。她通过生动案例与历史脉络梳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技术本质,并以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激励年轻一代。

课堂从一场诗歌辨别互动开始。面对三首语言优美的诗歌作品,学生们难以分辨哪些出自人工智能之手。教师随后揭晓答案:其中仅有一首为《红楼梦》原著内容,其余两首均为大模型生成。通过这一案例,她向学生揭示了人工智能在文本创作中的运行机制——它并非真正理解诗意,而是通过语料分析与模式重组完成创作。

在探讨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时,王晓茹指出,与前几次工业革命不同,人工智能革命的核心特征在于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而非产业转移。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格局呈现中美双中心态势,这也正是我国将人工智能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原因。

讲座还回顾了人工智能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从提出智能判定标准的图灵,到建立语言生成理论的乔姆斯基,再到将数学证明引入人工智能研究的中国科学家吴文俊,这些里程碑工作为当代大模型的数学推理能力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理解人工智能的推理过程,教师以几何证明为例进行说明。她解释道,人类证明定理时需要明确前提、选择路径、逐步推导,而计算机虽缺乏创造性思维,却能凭借高速运算能力,通过系统化尝试完成复杂推理。这种“笨拙却高效”的特点,催生了诸多人工智能新方法的诞生。

在讲座尾声,王晓茹以幽默而坚定的态度回应了学生关于科研梦想的提问,并将这份对科学探索的热忱传递给在场学子。本次活动是北京市科学家精神系列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还将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为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服务首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支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