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农业新时代:中国饭碗端稳"智慧芯"底气十足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前夕,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交出亮眼答卷。"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农业科技领域涌现出诸多突破性成果,推动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农业生产效率、乡村产业活力实现质的跃升,一幅"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世界第一梯队: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迈入新境界
我国已构建起覆盖中央到基层的农业科技创新网络,汇聚800余家科研机构与12万专业人才,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在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中,自主选育品种实现历史性突破:节水抗旱小麦单产提升15%,机收籽粒玉米损失率降低至3%以下,高油大豆含油量突破22%,国产农作物品种市场占有率超过95%。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同样成果丰硕,北斗导航播种机、无人驾驶收割机等新型装备广泛应用,推动农业生产向精准化、智能化转型。
1.4万亿斤新坐标:粮食安全根基全面夯实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关,较"十三五"末净增740亿斤,相当于新增1.3个黑龙江省的粮食产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安全标准线。在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经济作物产能持续提升:棉花总产稳定在600万吨以上,糖料作物单产提高20%,果菜茶产量连续五年增长,肉蛋奶年产量突破1.6亿吨,构建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值得关注的是,粮食生产实现"二十一连丰",创下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纪录。
数字革命浪潮:全产业链智慧升级重塑农业形态
在山东寿光的智慧农业示范区,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作物生长数据,AI算法精准调控温湿度;河南周口的万亩高标准农田里,多光谱无人机开展病虫害巡检,智能灌溉系统按需供水;黑龙江建三江的无人农场中,自动驾驶拖拉机完成从整地到收获的全流程作业……这些场景勾勒出"数字农作"的新图景。通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我国已实现主要农作物生长动态精准感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打破国外在农业传感器、智能控制系统等领域的技术垄断。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智慧光芒。
更多文章
-
山东人工智能技术出海,助力多国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近日济南举办的东盟与中日韩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上,一朵来自山东平阴的玫瑰成为关注焦点。通过运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中韩码”系统,韩国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了解这朵玫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这一创新应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跨境贸易中的实际价值。据技术企业代表介绍,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数据上链与多语
-
智慧科技赋能海洋渔业,数字化平台亮相海博会
在近日开幕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海洋经济博览会上,浪潮智慧科技及其旗下专业公司集中展示了在智慧海洋信息化领域的最新成果。作为体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展会,海博会已成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此次企业重点展出了人工智能平台、海洋产业互联网系统、智能养殖与渔港管理等解决方案,全面呈现了其
-
北京创新长城保护模式 试点应用机器人巡检技术
北京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领域的应用。目前正在构建长城资源信息与监测预警系统,规划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并试验性采用四足机器人开展巡检工作,显著提升了巡查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上
-
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 四川制造护航载人飞天任务
戈壁滩的夜幕中,一道耀眼的火焰划破天际,向着浩瀚太空进发。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43秒,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分别担任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覆盖了我国现有的三类航天员岗位。中国载人航
-
人工智能驱动交通变革,智慧物流提升运输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交通运输领域,为人员流动与货物运输带来全新模式。这一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更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十五五”规划方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获得科技有力支撑。多位行业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生态的持续融合,未来有望真正实现高效便捷的人员出行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