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发液滴打印技术,实现超薄器件无损转印
我国科研团队在柔性电子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创新的“液滴打印”技术,成功解决了超薄电子器件难以与复杂三维表面贴合的行业难题。这项研究成果已于12日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上发表。
在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和神经修复等前沿领域,常需将厚度仅如发丝的电子器件贴合于生物组织表面。然而,由于这类超薄器件极其脆弱,传统转印方法容易导致材料破损或功能失效。研究团队负责人宋延林研究员表示,实现超薄器件与复杂表面的无损贴合,是柔性电子技术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挑战。
受传统印刷技术启发,科研人员创新性地利用液滴作为转印介质,在薄膜与目标表面之间形成液体润滑层。这一液层不仅能产生均匀的毛细作用力,将薄膜精准“拉贴”至复杂表面,还能让薄膜实现有限滑动,有效分散应力,避免器件损坏。通过调节液滴成分,该技术还可满足细胞培养和水下粘附等特殊需求。
实验结果显示,厚度仅150纳米的金薄膜被成功转印到微米级的草履虫表面、蒲公英纤维以及活体小鼠的大脑和神经组织。研究人员通过光刺激成功触发了小鼠腿部的规律运动,并清晰记录了相应的神经信号,证实转印后的器件功能完好。
这项技术无需外部加压、表面预处理或粘合剂,特别适用于活体操作和复杂曲面场景,为新一代可穿戴设备、神经介入式器件及生物集成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黑茶产业 理想华莱开拓国际化新路径
秋日映照下的安化黑茶产区,层叠的茶山呈现深浅交织的绿意,成排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位于理想华莱万隆黑茶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上,速溶茶产品正以每分钟420袋的稳定节奏完成包装,这些运用先进萃取技术加工的黑茶制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2025年,我们重点推进13个研发项目,要用科技力量
-
探迹科技发布AI智能体平台,推动企业迈向数字员工时代
近日,广州创新企业探迹科技正式推出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模型智能体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造具备类人思考能力、可自主执行任务、熟悉业务流程并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智能化转型。这一平台将在本年度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正式亮相。新一代数字员工具备三大特点:能够模拟人类
-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创新手段让文明记忆复苏
10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北省文史研究馆)在石家庄组织召开新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来自全国九个省市的文史馆员、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唤醒珍贵的历史记忆。一、考古与修复 前沿技术让历史细节“抽丝剥茧”"泥河湾考古工作取得的成
-
智慧康养机器人集中亮相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新场景
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焦点,其商业化应用路径备受行业重视。在服务老年群体的康养领域,相关技术的实际落地正取得积极进展。10月29日,"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活动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现场展示的喂餐机器人、智能轮椅、药品分拣机器人等多类产品,成为参观者瞩目的
-
教育专家齐聚成都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
10月28日,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会与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顺利举行。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科大讯飞、希沃等企业的技术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