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梁素海启用鸟类智能监测系统,科技助力湿地生态保护
近日,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正式启用鸟类智能识别监测系统。这一“智慧眼”的投用,标志着该区域湿地生态保护进入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新阶段,为“塞外明珠”生物多样性保护注入科技新动能。
一、从“靠腿巡”到“电子眼”
乌梁素海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是黄河流域重要的草原型湖泊湿地,也是全球候鸟迁徙路线上的关键节点之一,生态地位极为重要。
以往,该地区生态巡护主要依赖人工徒步或船只巡查,不仅效率低下,还易受自然条件限制。如今,通过新建的智能监测系统,工作人员在指挥中心即可实时查看湿地全貌,随时掌握鸟类种群动态,实现“一键巡护”。保护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系统大幅提升了监测效率和覆盖精度,有效弥补了传统人工方式的不足。
二、24小时“不眨眼”
该系统集成了多种先进设备,包括重型转台、超远距监测装置、鸟类识别系统、智能语音卡口和红外夜视仪等,实现全天候、无死角持续监测。
一旦系统识别到鸟类受伤或异常情况,会自动发出警报,工作人员可迅速开展救援。获救鸟类经救护中心康复后将被放归自然。智能监测为鸟类保护构建起一道全方位的科技屏障。
监测数据显示,随着生态持续改善,今年乌梁素海候鸟数量显著增多,包括灰雁、疣鼻天鹅、白鹭、苍鹭等多种鸟类种群规模不断扩大,湿地正成为鸟类栖息繁衍的理想家园。
三、湿地焕发新生机
鸟类智能监测是乌梁素海“智慧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当地系统推进全流域生态治理,通过生态补水、湿地净化、水道疏通等多重措施改善水循环;实施山区修复、草原恢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立法和执法保障,筑牢生态安全防线。
持续治理成效显著。目前乌梁素海水域面积稳定在293平方公里,水质明显提升,鸟类种类增至260多种,鱼类资源不断恢复,生物多样性呈现稳步向好趋势。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黑茶产业 理想华莱开拓国际化新路径
秋日映照下的安化黑茶产区,层叠的茶山呈现深浅交织的绿意,成排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位于理想华莱万隆黑茶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上,速溶茶产品正以每分钟420袋的稳定节奏完成包装,这些运用先进萃取技术加工的黑茶制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2025年,我们重点推进13个研发项目,要用科技力量
-
探迹科技发布AI智能体平台,推动企业迈向数字员工时代
近日,广州创新企业探迹科技正式推出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模型智能体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造具备类人思考能力、可自主执行任务、熟悉业务流程并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智能化转型。这一平台将在本年度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正式亮相。新一代数字员工具备三大特点:能够模拟人类
-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创新手段让文明记忆复苏
10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北省文史研究馆)在石家庄组织召开新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来自全国九个省市的文史馆员、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唤醒珍贵的历史记忆。一、考古与修复 前沿技术让历史细节“抽丝剥茧”"泥河湾考古工作取得的成
-
智慧康养机器人集中亮相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新场景
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焦点,其商业化应用路径备受行业重视。在服务老年群体的康养领域,相关技术的实际落地正取得积极进展。10月29日,"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活动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现场展示的喂餐机器人、智能轮椅、药品分拣机器人等多类产品,成为参观者瞩目的
-
教育专家齐聚成都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
10月28日,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会与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顺利举行。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科大讯飞、希沃等企业的技术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