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大团队研制仿鸟扑翼机器人,实现高拟真自主可控起飞
西北工业大学宋笔锋教授所带领的仿生飞行器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开发出“小隼2.0”仿生扑翼机器人,该机器人在国际上首次模拟出鸟类在起飞阶段姿态可控的完整扑翼动作,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
鸟类与蝙蝠等生物在低速飞行(如起飞、悬停和降落)时,会采用一种特殊的扑翼方式:下扑时翅膀向前和腹侧挥动,上扑时则收折以减少阻力。随着飞行速度提升,其翅膀的扫掠幅度逐渐收窄,运动轨迹也趋于平直,这一连续变化的模式在仿生机器人研究中尚未得到充分关注。
研究团队将这一复合运动机制定义为FSF模式,即扑动(Flapping)、扫掠(Sweeping)与折叠(Folding)的协同运动。为复现该模式,他们设计了全新的可重构扑动机构,使“小隼2.0”能够动态调节扫掠与折叠幅度,从而高度模拟鸟类的起飞行为。
该机器人的核心机构基于圆锥摇臂设计,将多个运动维度耦合于同一扑动周期内,并借助结构柔性实现了翼部的扭转变形与展向弯曲,完整重现了自然飞行动物在扑动、扭转、扫掠、伸缩和弯折五个方面的运动特征。此外,通过两套解耦机构,实现在运行过程中对扫掠与折叠幅度的实时调控。
团队还构建了可同步测量气动力与柔性变形的风洞实验平台,结合流体仿真计算,揭示了扫掠幅度对升力及俯仰力矩的作用机制,并发现前缘涡与压力中心变化是影响气动性能的关键。通过动力学仿真与真实飞行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机器人在自主起飞与姿态控制方面的优异性能。
该项研究不仅为揭示鸟类飞行机制提供了新方法,也将推动新一代高仿生、宽包线扑翼机器人的发展。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黑茶产业 理想华莱开拓国际化新路径
秋日映照下的安化黑茶产区,层叠的茶山呈现深浅交织的绿意,成排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位于理想华莱万隆黑茶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上,速溶茶产品正以每分钟420袋的稳定节奏完成包装,这些运用先进萃取技术加工的黑茶制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2025年,我们重点推进13个研发项目,要用科技力量
-
探迹科技发布AI智能体平台,推动企业迈向数字员工时代
近日,广州创新企业探迹科技正式推出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模型智能体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造具备类人思考能力、可自主执行任务、熟悉业务流程并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智能化转型。这一平台将在本年度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正式亮相。新一代数字员工具备三大特点:能够模拟人类
-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创新手段让文明记忆复苏
10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北省文史研究馆)在石家庄组织召开新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来自全国九个省市的文史馆员、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唤醒珍贵的历史记忆。一、考古与修复 前沿技术让历史细节“抽丝剥茧”"泥河湾考古工作取得的成
-
智慧康养机器人集中亮相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新场景
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焦点,其商业化应用路径备受行业重视。在服务老年群体的康养领域,相关技术的实际落地正取得积极进展。10月29日,"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活动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现场展示的喂餐机器人、智能轮椅、药品分拣机器人等多类产品,成为参观者瞩目的
-
教育专家齐聚成都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
10月28日,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会与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顺利举行。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科大讯飞、希沃等企业的技术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