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以科技驱动“废料重生”,循环经济链激活产业低碳动能
在云南昆明的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宁基地,厂区绿树环绕、环境清新,颠覆了传统钢铁厂的形象。能源环保部高级调研员廖巨华表示,通过全面推进绿色工厂建设,企业实现了从生产环境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生产线末端,高炉水渣经精细研磨成为矿渣微粉,作为优质掺合料广泛应用于水泥和混凝土制造。这类矿渣水泥不仅具备耐高温、低水化热和抗腐蚀等特性,还大幅降低了环境负荷。廖巨华指出,基地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模式,将高炉水渣、废旧耐火材料及煤气等“废弃物”转化为下游产业的原料或能源。目前,基地已完成六大类固废产品的认证,约20%返用于生产环节,近80%转化为可外销产品。
这一实践是昆明加速工业绿色转型的缩影。2024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持续降低,循环利用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科技赋能正在多个领域显现成效。位于安宁产业园区的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管道纵横、设备林立,自投产以来始终保持安全绿色运行,其炼油中间品经深加工形成汽柴油等70余种产品,远销东南亚。但每年3000吨滤渣的处理曾是棘手难题——黏度高、易沉积,回炼难度大。企业通过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催化滤渣直供焦化”工艺,将滤渣转化为高附加值石油焦,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公司环保部副主任包永新表示,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废滤渣真正实现减量化与资源化。
在昆明,绿色循环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而是延伸为跨行业、全链条的系统工程。例如天安化工依托煤渣、煤泥、磷石膏等副产品,研发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磷酸分级利用和资源价值全面提升。公司副总经理陈树宏称:“完整的产业链为我们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园区层面也在积极推进产业协同。2024年1月,云南杉杉年产3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在安宁全面投产,园区围绕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到电芯与组件——构建起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据园区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间耦合效应,推动副产品和原材料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闭路循环和就近利用。
昆明正在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粉煤灰、冶炼废渣、磷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加工产业集群化、高值化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更多文章
-
中医药迈向现代:科技融合引领传承与创新新路径
在科技与医学深度结合的今天,大数据、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为中医药的发展注入全新动力,推动其从传统经验医学向数据驱动、精准化的现代医学模式转型。一、大数据助力中医药精准诊疗传统中医诊疗长期依赖医者个人经验,存在一定主观局限。而大数据技术通过整合与分析海量临床案例、药材信息和疗效记录,能够系统提
-
六盘水科技成果超市打通转化堵点,助推区域产业升级
9月10日,六盘水市科技局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自2023年起,该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六盘水师范学院共同成立六盘水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打造“科技成果超市”,着力破解长期以来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为推进区域“富矿精开”战略提供坚实科技支撑。据市科技局局长胡志军
-
汉服机器人亮相高校迎新,科技融合人文显温度
武汉工程科技学院于10日迎来2025级新生报到。人文学院推出了一位特别的志愿者——智能机器人“小文文”,以其既能沟通指引、又可陪伴儿童的多元功能,以及融合中华传统元素的汉服造型,迅速成为全场焦点。“小文文”身着淡蓝色汉服,头饰簪花,胸前佩有红色欢迎绶带,传统与现代相映成趣。它主动与新生及家长挥手问候,语音
-
东博会首设万平AI馆,中国—东盟共筑科技合作新高地
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即将开幕之际,东博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于9月10日在南宁表示,本届博览会将首次设立规模达1万平方米的人工智能专题展馆,吸引近200家高科技企业参与,集中展出约1200项前沿AI产品,包括搭载鸿蒙系统的折叠电脑、增强现实眼镜、高端智能汽车、人形机器人及多语种智能翻译设备等。本届东博会以“数智
-
西北工大团队研制仿鸟扑翼机器人,实现高拟真自主可控起飞
西北工业大学宋笔锋教授所带领的仿生飞行器研究团队,近日成功开发出“小隼2.0”仿生扑翼机器人,该机器人在国际上首次模拟出鸟类在起飞阶段姿态可控的完整扑翼动作,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科学进展》上发表。鸟类与蝙蝠等生物在低速飞行(如起飞、悬停和降落)时,会采用一种特殊的扑翼方式:下扑时翅膀向前和腹侧挥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