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以科技驱动“废料重生”,循环经济链激活产业低碳动能
在云南昆明的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安宁基地,厂区绿树环绕、环境清新,颠覆了传统钢铁厂的形象。能源环保部高级调研员廖巨华表示,通过全面推进绿色工厂建设,企业实现了从生产环境到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
生产线末端,高炉水渣经精细研磨成为矿渣微粉,作为优质掺合料广泛应用于水泥和混凝土制造。这类矿渣水泥不仅具备耐高温、低水化热和抗腐蚀等特性,还大幅降低了环境负荷。廖巨华指出,基地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循环模式,将高炉水渣、废旧耐火材料及煤气等“废弃物”转化为下游产业的原料或能源。目前,基地已完成六大类固废产品的认证,约20%返用于生产环节,近80%转化为可外销产品。
这一实践是昆明加速工业绿色转型的缩影。2024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持续降低,循环利用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科技赋能正在多个领域显现成效。位于安宁产业园区的中石油云南石化有限公司,管道纵横、设备林立,自投产以来始终保持安全绿色运行,其炼油中间品经深加工形成汽柴油等70余种产品,远销东南亚。但每年3000吨滤渣的处理曾是棘手难题——黏度高、易沉积,回炼难度大。企业通过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催化滤渣直供焦化”工艺,将滤渣转化为高附加值石油焦,实现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公司环保部副主任包永新表示,这一技术突破标志着废滤渣真正实现减量化与资源化。
在昆明,绿色循环不再局限于单一企业,而是延伸为跨行业、全链条的系统工程。例如天安化工依托煤渣、煤泥、磷石膏等副产品,研发磷石膏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磷酸分级利用和资源价值全面提升。公司副总经理陈树宏称:“完整的产业链为我们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
园区层面也在积极推进产业协同。2024年1月,云南杉杉年产3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在安宁全面投产,园区围绕新能源电池全生命周期——从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到电芯与组件——构建起完整的绿色产业链。据园区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间耦合效应,推动副产品和原材料实现跨企业、跨行业的闭路循环和就近利用。
昆明正在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积极探索粉煤灰、冶炼废渣、磷石膏、建筑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模式,推动再生资源加工产业集群化、高值化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黑茶产业 理想华莱开拓国际化新路径
秋日映照下的安化黑茶产区,层叠的茶山呈现深浅交织的绿意,成排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位于理想华莱万隆黑茶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上,速溶茶产品正以每分钟420袋的稳定节奏完成包装,这些运用先进萃取技术加工的黑茶制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2025年,我们重点推进13个研发项目,要用科技力量
-
探迹科技发布AI智能体平台,推动企业迈向数字员工时代
近日,广州创新企业探迹科技正式推出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模型智能体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造具备类人思考能力、可自主执行任务、熟悉业务流程并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智能化转型。这一平台将在本年度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正式亮相。新一代数字员工具备三大特点:能够模拟人类
-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创新手段让文明记忆复苏
10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北省文史研究馆)在石家庄组织召开新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来自全国九个省市的文史馆员、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唤醒珍贵的历史记忆。一、考古与修复 前沿技术让历史细节“抽丝剥茧”"泥河湾考古工作取得的成
-
智慧康养机器人集中亮相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新场景
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焦点,其商业化应用路径备受行业重视。在服务老年群体的康养领域,相关技术的实际落地正取得积极进展。10月29日,"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活动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现场展示的喂餐机器人、智能轮椅、药品分拣机器人等多类产品,成为参观者瞩目的
-
教育专家齐聚成都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
10月28日,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会与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顺利举行。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科大讯飞、希沃等企业的技术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