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力量引领全球AI走向开放与包容新格局
近日,美国《时代》周刊揭晓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AI)影响力人物榜单,多位来自中国的企业家与学者入选,包括华为创始人任正非、DeepSeek首席执行官梁文锋、宇树科技CEO王兴兴、小马智行CEO彭军以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等。此次中国面孔不仅数量增多,身份类别也更加多元,涵盖“领导者”“创新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展现出中国在全球AI领域日益增强的话语权和创新活力。
这一变化不仅是中国AI产业高速发展、逐步走向国际前沿的体现,也折射出全球技术权力结构正在发生的“去中心化”变迁。在发达国家仍试图通过技术闭源与标准垄断维持其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中国以DeepSeek等企业为代表,坚定推进开源技术路线,显著提升了全球AI发展的开放性与参与度,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平权”的进程。
开源生态的繁荣极大降低了技术使用门槛,使得广大中小企业及发展中国家也能以低成本接入先进AI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地化创新。东南亚地区正积极把握这一机遇,多国加快AI战略布局。新加坡推出国家AI战略2.0,携手OpenAI建设亚太中心;马来西亚发布AI治理与伦理指南,吸引字节跳动、微软等科技巨头落地;印尼则推出长期人工智能发展蓝图,预计至2030年,AI可为该国经济贡献3660亿美元。这些举措共同显示出全球南方国家正主动摆脱技术依赖,迈向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在人才方面,中国正逐步构建起“本土培养”与海外回流双轮驱动的人才体系。尽管美国仍聚集大量顶尖AI研究人员,其中华裔科学家占比已达38%,超过美国本土人才的37%。而随着美国签证政策持续收紧,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回国发展,推动中国原创科研与产业实践深度融合。梁文锋、王兴兴等本土企业家的崛起,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中国AI崛起的背后,是一套系统性的创新范式:政策锚定长期主义,支持基础理论突破与产业应用融合,构建从要素驱动到系统赋能的新型支持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中国AI相关企业数量已突破442万家,年内新增超过50万家,反映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在技术能力上,中美差距正在迅速收窄。根据斯坦福大学《2025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双方在大模型性能上的差距已从2023年的17.5%缩小至0.3%。中国凭借开源建设与垂直应用的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例如,阿里通义千问开源模型及其衍生项目数量已超10万,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开源社区之一,多款模型获国际权威机构认可。
中国AI的崛起不仅意味着技术能力提升,更体现为一种倡导开放、共享、包容的发展理念。它正在为全球科技治理提供新的范式,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借鉴的创新路径。唯有坚持自强与合作,才能共同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智能未来。
更多文章
-
科技赋能黑茶产业 理想华莱开拓国际化新路径
秋日映照下的安化黑茶产区,层叠的茶山呈现深浅交织的绿意,成排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位于理想华莱万隆黑茶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上,速溶茶产品正以每分钟420袋的稳定节奏完成包装,这些运用先进萃取技术加工的黑茶制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2025年,我们重点推进13个研发项目,要用科技力量
-
探迹科技发布AI智能体平台,推动企业迈向数字员工时代
近日,广州创新企业探迹科技正式推出面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模型智能体平台。该平台旨在打造具备类人思考能力、可自主执行任务、熟悉业务流程并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数字员工,帮助企业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实现智能化转型。这一平台将在本年度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正式亮相。新一代数字员工具备三大特点:能够模拟人类
-
科技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创新手段让文明记忆复苏
10月2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北省文史研究馆)在石家庄组织召开新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讨会。来自全国九个省市的文史馆员、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代表共聚一堂,深入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唤醒珍贵的历史记忆。一、考古与修复 前沿技术让历史细节“抽丝剥茧”"泥河湾考古工作取得的成
-
智慧康养机器人集中亮相 科技赋能银发经济新场景
机器人技术已成为当前市场关注焦点,其商业化应用路径备受行业重视。在服务老年群体的康养领域,相关技术的实际落地正取得积极进展。10月29日,"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活动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现场展示的喂餐机器人、智能轮椅、药品分拣机器人等多类产品,成为参观者瞩目的
-
教育专家齐聚成都 探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
10月28日,四川省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成都市"人工智能+教学"应用场景建设推进会与青羊区"人工智能+教育"主题研讨活动在成都市青羊区顺利举行。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的知名学者,以及科大讯飞、希沃等企业的技术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