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润滑大作为:揭秘支撑大国重器的关键科技

发布时间: 访问量:6

你可曾想过,那些微小却关键的润滑剂如何支撑着现代文明的运转?从精密手表的齿轮到万吨巨轮的轴承,从高速列车的轨道到航天器的机械臂,润滑科技如同无形的守护者,确保着每一个机械部件的顺畅运行。

8月9日,首都科学讲堂迎来中国石油集团首席专家糜莉萍教授,她将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秘润滑科技背后的创新故事。在这场科普盛宴中,观众将了解到我国科研人员如何突破技术瓶颈,用"隐形"的润滑科技托举起"显性"的中国制造,为大国重器注入"顺滑"动能。

科学思维解码“隐形力量”:润滑如何让世界运转更“丝滑”

在讲座开场,糜莉萍教授巧妙地从日常细节切入,通过一系列生动对比引发观众思考:为何同样的机械结构,有的运转如丝般顺滑,有的却卡顿难行?她以拉链的顺滑开合与高铁的平稳飞驰为例,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科学真相——润滑科技的进步直接决定着现代工业的精度与效率。

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环节,糜教授带领观众开启了一场"摩擦学探索之旅"。她不仅用趣味动画演示了不同润滑材料的分子结构特性,更以科学史中的关键突破为线索,展现了从实验室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讲座采用"观察-提问-实验"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让现场观众亲身体验科学家如何通过系统思维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递严谨的科学精神。

科学家精神铸就“中国突破”——从“跟跑到领跑”的润滑科技之路

在讲座的高潮部分,糜莉萍教授分享了"复兴号"背后的润滑科技突破。她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支撑350公里时速的关键,正是齿轮箱内那看似普通的润滑油。这种特种润滑剂需要承受极端温度、高压和高速剪切力,其研发难度堪称高铁技术的"皇冠明珠"。

"我们的科研团队历时三年,进行了1200余次配方试验,"糜教授动情地回忆道,"最终攻克了高速轴承润滑的世界性难题。"当大屏幕上展示出"复兴号"在祖国大地上飞驰的画面时,现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科技突破,托举起了举世瞩目的"中国速度",也诠释着中国科研人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科学教育播种“未来创新”:让青少年爱上科学

首都科学讲堂作为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始终秉持"启迪思维、播种兴趣"的理念。在当天的活动现场,最令人欣喜的是看到青少年们闪烁着求知光芒的眼睛。他们提出的问题既天马行空又充满洞见:"润滑油在太空环境中会结冰吗?""为什么南极科考队的设备需要特殊润滑剂?""我们穿的运动鞋底是否也用到了润滑科技?"每一个问题都展现出年轻一代独特的科学想象力。

糜莉萍教授以专业而不失趣味的方式一一回应,她特别强调:"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高深理论,它就藏在你们每天接触的每一样物品中。"这种启发式的互动,正是首都科学讲堂最珍贵的价值所在——不仅传授知识,更培养探索精神。

作为北京市科协精心培育的科普品牌,该讲堂将持续推进"科学进万家"计划。2025年,除了常规讲座外,还将推出"科学家面对面""实验室开放日"等系列活动,把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和创新思维带给更多青少年,为培养未来科技人才播撒希望的种子。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征程上,这样的科普平台正在书写着独特的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