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出立体化加密计算系统 筑牢AI数据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 访问量:8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广泛应用,数据隐私与系统安全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日,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在线发布了基于“主动可信计算”理念的立体化加密计算系统。该体系致力于在智能化时代构建更稳固的数据安全防线,推动中国云计算安全迈入自主免疫的新阶段。

本次发布由工信部数据安全技术与应用评价重点实验室、曙光云、中科院计算所、北京大学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多家单位共同推动,首次系统展示了在计算与云安全领域实现的全栈加密计算实践成果。

一、实现密态计算“信任共算”

当前,数据泄漏、算法黑箱、跨域算力难以互信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安全机制面临挑战。据技术专家介绍,立体化加密计算系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研发而成。该系统以国产芯片为信任起点,融合密码技术、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构建端到端加密、抗干扰、可验证的计算架构,形成“数据可用不可见”的防护机制,为关键领域的数据共享、算力协同与合规运营提供基础支撑。

该体系具备“主动防御、全链路可信”的特点,覆盖算力、网络、存储、数据及AI应用全流程。从底层硬件、系统内核到云服务,系统统一调度国家密码算法、密钥管理体系与可信模块,实现加密状态下完成数据处理,并在多方参与环境下建立“信任共算”机制。

有研究专家指出,数据已成为核心生产要素,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流通网络,迫切需要加密计算、联邦学习、可信硬件等关键技术作为支撑,从而在保护隐私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合规的数据建模与分析。

二、五层架构打造全域可信

据技术团队解读,该体系架构划分为五个层次:算力密码资源层、可信基础平台层、可信中台服务层、可信数据空间层以及可信AI计算层。系统依托国产核心芯片建立信任源头,在算力与密码资源池中统一部署国密算法及密钥管理机制,实现从硬件、操作系统到云平台的全链路可信。在上层,可信AI计算支持模型加密训练与推理,确保人工智能应用的数据隐私与算法透明。

目前,该系统已在公共管理、医疗健康、金融服务、交通运输等多个关键行业投入实际应用。

为全面展示体系的服务能力,发布会同时呈现了多项关键技术案例与合作成果:有专家介绍了基于可信执行环境构建的云原生密码计算方案,为加密计算在云平台中的运行提供核心支持;也有企业代表分享了在新材料行业构建可信数据空间的实践,通过建立数据可控流通机制,真正实现“数据可算不可见”的安全目标。

业内分析认为,这一加密计算体系的推出,不仅是技术架构的重要创新,更是对产业安全能力的一次系统性提升。它将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筑牢安全根基,同时为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的深度融合探索出新路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