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经济新增长 产业融合步入深化阶段

发布时间: 访问量:33

在近期举行的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指出,科技创新持续推动产业升级,新兴产业与增长动能快速崛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正加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中国经济注入全新增长动力。

这一趋势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渗透。近期,全国多个地区密集推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深入发展的举措。例如,广东省正式印发《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从关键技术支撑、应用场景推广等维度提出16项具体措施,明确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创新示范区。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负责人也公开表示,当地已构建覆盖技术研发、产业培育、要素保障、应用推广全链条的政策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在核心技术突破、产业能级提升、算力网络建设、融合应用拓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从各地着力提升技术“硬实力”到构建产业“软生态”,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经历从规模化应用创新向夯实基础、保障创新的系统性布局深化。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汪镭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体现出国家战略引领、应用场景丰富、技术创新活跃的鲜明特征,当前已进入产业落地攻坚期。

1.人工智能软硬实力持续增强

近年间,我国密集出台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系列政策,推动产业实现显著进步。

今年8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7年要实现人工智能与六大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过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提升,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同时不断完善开放合作体系。

各地积极跟进国家部署,出台实施细则并扎实推进,促进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上海、广东、山东、北京、深圳等地已相继推出具体政策,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在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截至2025年9月,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已突破5300家,占全球总量的15%,形成了涵盖基础支撑、模型算法、行业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汪镭表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生态建设各方在加快关键技术攻关的同时,也对知识产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等给予高度重视,形成协同发展格局。”

他指出,庞大的国内市场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在移动支付、智能安防、工业检测等领域,技术能够快速落地并产生商业价值,进而通过“应用收益反哺技术平台”促进算法优化与模型升级。这种技术与应用的快速闭环,为各地产业“软生态”与“硬实力”的纵深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在政策有力支持下,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专利引领,产业链展现出蓬勃创新活力与高效协同效应。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与应用生态的完善,也强力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中国AI产业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行业巨头构建生态平台,与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形成“巨头生态化+独角兽专业化”的创新格局。百度实施“ALL in AI”战略,布局从芯片、深度学习框架到大模型的全栈能力;阿里依托云计算优势发力城市大脑和产业智能化;腾讯将AI技术融入社交与游戏生态;华为则凭借软硬件协同能力,聚焦政企市场需求。

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垂直行业融合过程中,上市公司发挥着关键作用。近日,华孚时尚在投资者交流平台表示,公司正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领域,以智能算力中心为切入点,探索纺织业与AI技术结合,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彩讯股份透露,公司将通过“平台+场景+生态”模式,发挥全栈AI服务能力优势,聚焦政务及其他高频应用场景,推动AI应用从项目制向体系化升级。

移为通信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机器人”领域市场潜力巨大,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规模达数千亿美元的蓝海市场,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适时进行战略布局。

迈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浩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随着产业链各环节在基础理论、核心硬件和深度应用上持续投入,我国正不断夯实发展根基,朝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