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统米粉产业 中国特色小吃加速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 访问量:7

在广西柳州举办的2025中国米粉企业产需对接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米粉这一特色小吃打造成为现代化大产业,并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本次大会作为国际米粉产业博览会的重要环节,汇集了120余家米粉生产及设备制造企业。展厅内香气四溢,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常德米粉、水城羊肉粉等各地特色米粉同台展示,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米粉文化画卷。

智能装备展区成为全场焦点。一款能够进行语音交互的智能售卖机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这台由来宾市桂创智能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的设备,可根据顾客指令自动完成点单和烹煮,仅需两分钟就能制作出一碗地道的柳州螺蛳粉。企业负责人透露,该设备已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并能烹制多种类型米粉,在展会期间已与多个省市客商达成合作意向。

这款智能设备的发展历程,正是科技推动米粉产业升级的生动体现。自2014年袋装螺蛳粉实现工业化生产以来,这碗小米粉已串联起覆盖农业、食品加工、电子商务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达数百亿元,产品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螺蛳粉成功经验的带动下,广西各地正积极推动本地特色米粉产业发展。桂林米粉加大推广力度,南宁老友粉推进标准化建设,防城港发布海鲜粉地方标准,玉林市则着力打造牛腩粉产业体系。

业内专家预测,2026年将是中国米粉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之年。桂林花桥荣记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超指出,当前中国米粉在海外市场潜力巨大,但普遍存在“有品类无品牌”的状况。他介绍,通过研发小型化即时鲜榨设备,企业成功解决了米粉保鲜储运的技术难题。除了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化运营能力也是产业“出海”的重要支撑。

为助推产业发展,柳州市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制定面向国际市场的团体标准。在国家层面,已形成“国家—省—市”三级政策支持体系,将米粉加工业纳入重点发展规划。各主要产区也纷纷出台专项计划,通过资金补贴支持智能化改造,搭建产学研平台,推动“技术+市场”双轮驱动,为这一传统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