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立法新突破:长三角共筑科技创新生态圈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区域创新协同的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近日同步完成科技创新协同立法工作,开创了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新实践。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最新审议通过的《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决定》,标志着这项历时多时的区域立法协同工作圆满收官。此次立法采取"联合协商、分别审议"的创新模式,由上海市牵头起草文本,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共同参与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的法律文件在核心条款上保持高度一致。
这项开创性立法旨在突破行政区域界限,从制度层面解决制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促进科技资源高效流动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法治保障。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新的发展课题。区域发展能级和协同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重点领域一体化进程仍需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水平尚存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推进科技创新协同立法成为破解区域一体化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
此次三省一市协同制定的《决定》包含20项核心内容,系统构建了区域创新协同的制度框架。从战略定位到实施路径,从平台共建到成果转化,全方位明确了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制度安排。特别在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构建等关键领域,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协同机制和具体举措,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此次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立法开创了我国区域立法的先河,通过制度性安排建立起三省一市科技部门的常态化协作机制,为落实国家创新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长三角作为国家创新高地,凭借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汇聚了全国近25%的高水平科研机构和30%的高新技术企业,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更是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这项创新性立法将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效能:助力上海强化国际科创中心核心功能,支持江苏建设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推动浙江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率先突破,促进安徽加快建成原创技术策源地。通过优势互补、资源整合,长三角地区将构建起更为紧密的创新共同体,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
更多文章
-
杭州城投发布多款AI大模型,智慧治理迈入“深度用模”新阶段
9月15日,杭州城投系统发布人工智能产业大模型项目(一期)建设成果,全国首个公交大模型、路桥养护多模态大模型、AutoGLM防汛智能体以及自主学习清运调度智能体集中亮相,标志着杭州在城市运行智能化方面取得关键突破。杭州城投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红良表示,该项目充分依托集团丰富的业务场景与高质量数据资源,聚焦城市交
-
中老AI合作迈入新阶段,共建东盟区域数字化生态
中老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正持续深化,逐步建立起以政策为引领、项目为支撑、人才为纽带的系统性合作框架。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教授李红9月15日接受中国新闻网专访时指出,这一合作已从顶层设计步入实质推进阶段,展现出扎实的基础与广阔前景。近期,广西专家团队赴老挝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深入调研,并完成《周边命
-
人工智能赋能经济,8月数据凸显内需与创新双驱动
国新办于9月15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8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指出,今年以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实施更为精准有力的宏观政策,注重连续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有效推动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付凌晖强调,从8月份各项指标来
-
滨州农科院:科技赋能盐碱地,良种良技促丰收
9月15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进度”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科学院专场发布会顺利举行。院党组书记、院长赵福江,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健出席,就该院在科研攻关、产业服务与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进展作了详细介绍,并回应媒体提问。赵福江表示,滨州市农科院紧紧围绕市委“113388”工作体系,明
-
槐荫崛起科创高地,三大平台驱动产业升级
在槐荫区以“科创兴区”战略推动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能级跃升、加快新经济培育与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转型的进程中,2021年4月,山东省科创集团与槐荫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区域科技突破与产业升级。同年7月,山东科创(槐荫)基地于齐鲁之门F座启动运营,以医养健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积极承接京津冀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