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如何重塑影像未来?跨学科沙龙探讨智能视觉新趋势

发布时间: 访问量:3

近日,一场以“人工智能与影像未来形态”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金陵科技学院江宁校区举行。会议由江苏省高校戏剧与影视学联盟与该校共同组织,吸引了来自多所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行业一线的学者专家,围绕AI技术对影像创作与传播带来的深刻变革展开跨界对话。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刘永昶教授主持。

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张燕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构影像艺术的生产方式与传播路径。她表示,本次沙龙聚焦科技与艺术的交汇点,对推动学科转型、赋能影像教学与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一、影像文本生成:从工具到创意伙伴

在影像内容生成方面,专家认为,AI正逐步从辅助性工具演变为内容构思的关键协作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沈义贞教授分析,在纪实类影像中,AI可辅助信息筛选与场景还原;而在虚构类创作中,它虽能提供叙事可能,但核心灵感与情感表达仍依赖人的主导。

苏州大学陈龙教授将技术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近期AI将全面融入影视制作流程;三到五年内有望实现跨模态内容推演;更长远来看,具备自主推理能力的AI系统将逐步成熟,“用简单指令生成完整内容”或将成为现实。

东华大学唐卫副教授结合中小成本制作实践指出,AI不仅提升制作效率,也降低了创意实现的门槛。他同时提醒,需警惕内容产出的同质化倾向,创作者应始终把握主题方向,以人文精神引导技术应用。

二、视觉风格演变:打造全新感官体验

在视觉表达层面,东南大学程万里教授提出,AI正在打破传统美学边界,催生出融合多元文化的视觉语言。生成式模型既能模仿经典艺术风格,也能跨界整合不同媒介元素,形成超越常规的影像表达。

浙江理工大学陆高峰教授指出,优秀的AI影像应避免陷入“技术炫技”,必须实现工程逻辑与审美规律的有机统一。南京工程学院杨成立教授则认为,未来视觉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如何有效驾驭AI,实现手工创作的温度与数字精度之间的平衡。

三、艺术伦理规范:坚守“以人为本”核心

关于艺术伦理,江苏省广电总台王智勇基于实践提出,影像正从“观看对象”转化为“感知载体”,从单向叙述发展为情感共融。他倡导发展“有温度的AI”,强调技术应服务于人,未来的影像或许将更多通过“唤醒”而非单纯“拍摄”来生成。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张超教授关注到版权界定模糊、内容重复、算法偏见等问题,呼吁尽快建立行业伦理准则。南京林业大学陈相雨教授进一步强调,影像创作必须坚持真实与公正的原则,以人为中心展开技术实践。

《传媒观察》贾梦雨从宏观层面提出,影像行业应具备现代视野与前瞻思维,实现文理交融。AI不仅是制作手段,更将深刻影响意识形态与文明进程。

面对行业转型,专家一致认为,应构建融合技术、艺术与人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浙江大学翟业军教授倡导“实验室+项目制”教学模式,强调新型影像人才应兼具技术能力、创作素养与价值立场,既能运用AI实现想象,又能防范技术对人文精神的侵蚀。

会后,参会嘉宾参观了金陵科技学院的动漫文献中心与科学展示馆,对学校推动科技、艺术与公共教育融合的举措予以肯定。

本次沙龙为戏剧与影视学科建设提供了高层次交流平台,进一步厘清了人工智能与影像艺术融合的发展方向。正如专家所言,技术赋能之外,更需以人文精神铸就内涵,方能在智能时代开拓影像艺术的新境界。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