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激发西安科创活力 实验室成果加速迈向产业

发布时间: 访问量:4

西安以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位于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实验楼内,高端科研设备持续运行,工程师们专注分析数据——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实验室,而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共享平台。近年来,通过深化校地协同,一批高技术成果从校园走向生产线,成为拉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西安交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实验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不仅提供设备,更致力于协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该中心整合了百余套、总价值超两亿元的先进仪器,构建起集设备共享、技术支撑与检测认证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数据显示,平台设备年均运行时长超过两千小时,每年服务科研与技术人员上万人次,成为衔接高校科研与企业创新的重要桥梁。

在西安冷电康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厅,企业创始人许德晖启动一台设备,蓝色等离子体焰流缓缓涌出:“看似火焰,实际温度接近常温,可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对某些皮肤病症几天内即可见效。”拥有高校教师与企业创办者双重身份的许德晖,专注于被称为“物质第四态”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该技术能在常温下作用于生物组织,实现灭菌、皮肤病治疗乃至肿瘤干预。2022年,他凭借“高能低温等离子体肿瘤治疗”项目在秦创原创业大赛中获奖,随后创立企业,成为国内该领域医学转化的先行者。

目前,公司已成功研制多款等离子体医疗设备,覆盖空气净化、皮肤病治疗及肿瘤镇痛等方向,部分产品已进入宠物医疗市场。许德晖表示,团队希望借助等离子体这一高维能量形态,为人类与动物健康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天枢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西咸新区,展示厅内陈列着多型无人机产品。企业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开发出包括气动分析软件、流固耦合预测系统、飞行仿真平台与智能控制程序等十余项创新产品,已为航空航天及能源行业的多家领先企业提供服务。

为完善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公司还拓展了智能无人机与飞控系统研发,并涉足操作培训与人才孵化,将校企协同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低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涛分享了从科研者转型为企业家的历程。2019年,他带领团队开发出用于火箭燃料贮箱焊缝识别的智能算法,由此迈入创业征程。“初衷是打造一位‘智能医生’,用机器替代人工完成精密检测。”杨涛回忆。创业初期,团队面临市场开拓难题,直到2022年,秦创原平台以“服务入股”模式为企业提供税务、法务与资金等综合支持,使他们得以专注于技术研发。

该公司开发的智能检测系统,较传统人工检测效率提升四十倍,风险识别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企业财务负责人表示,团队致力于构建“数据—人工智能—业务应用”的全流程闭环,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质检中的广泛应用,助力企业实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全面升级。

据西安市科技部门介绍,当地近年来系统推进创新平台能级提升、企业主体培育、成果转化加速与创新生态优化,不断深化校地协同。从设施共享到人才共培,从技术合作到成果共用,西安通过高校、地方与企业三方联动,促使实验室成果更快走向产业化。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科技之火正不断点燃产业变革的引擎,催生新型生产力不断成长。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