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统美食革新 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百姓餐桌
眼下,位于沈阳的时丰酸菜产业园区正开足马力投入生产。作为东北酸菜产业升级项目的关键一环,该园区已建成百余座标准化发酵池,并配备了智能化生产车间。透过参观走廊的玻璃幕墙,自动化生产线上的白菜清洗、发酵、切丝、包装等工序尽收眼底。
令人惊喜的是,这家酸菜制造企业近六成产品畅销南方各地,成功打开了"东北味道"的南方市场。企业负责人刘策表示:"通过引进农业院校研发的特制菌剂技术,我们实现了酸菜在酸香浓度和爽脆程度上的灵活调控,既满足了不同地域消费者的味蕾需求,又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性。"
这样的创新案例正在食品行业不断涌现。推动科研机构与食品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一线转化,正成为区域食品产业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
一、技术创新需求紧迫
近期,新民市法哈牛镇后沙河子村的党支部书记金海鰲频繁走访食品科研机构,为当地特色苦苣产业探寻升级之路。该村拥有五百余座种植大棚,年产量近万吨,延续二十余年的鲜菜直销模式已面临转型压力。
"经过充分调研,我们决定深耕苦苣的药用食用价值。前期投入数万元试制的苦苣饮品市场反响平平。对我们而言,农产品深加工最需要突破的就是技术瓶颈和市场渠道。"金海鰲坦言。
同样的困扰也出现在沈阳国字菜篮子公司的日常运营中。这家主营鲜切蔬菜配送的企业,曾长期受困于土豆切片保鲜难题。
公司质检负责人张丽影介绍:"我们主要服务火锅店和餐饮企业,土豆切片后极易氧化变色,以往只能通过水浸方式运输,每箱四十斤土豆片需搭配百斤清水。这种方式既加重搬运负担,又占用运输空间,途中溢水还会污染其他食材。"
转机出现在2022年与农业高校的技术交流活动。根据专家建议,企业改用真空包装工艺,顺利攻克了这一难题。随后又借鉴技术指导,成功解决了卤制鸡架色泽不均、加工耗时过长等系列问题。
有食品企业负责人透露,酱卤肉制品作为地方特色美食,在门店现制时尚无大碍,但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和跨区域销售,就必须采用高温灭菌工艺以满足保质要求,而这又会影响肉质口感。"我们擅长风味调配,但在保持原有风味基础上延长保质期,确实是当前面临的技术短板。"
随着电商销售模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工企业开始注重对接消费端需求,持续优化产品和包装。然而受限于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这些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渴求正与日俱增。
二、辽宁味道添"香"卖全国
在沈阳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的实验室内,研究生周亚俐正专注进行传统菜肴"锅包肉"的改良实验。近两个月来,她持续调整裹粉配方,系统检测成品的色泽、质地、含水率和含油量等关键指标。
"锅包肉作为广受欢迎的东北名菜,现做现吃时酥脆口感仅能维持半小时左右,随后就会回软。我们希望通过优化淀粉配比,延长酥脆保持时间,为这款美食的远程运输创造条件。"周亚俐解释道。
类似的食品科研项目在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层出不穷,如何将这些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际效益已成为关注焦点。
长期从事传统食品工业化研究的张燕维教授认为,中式餐饮的标准化生产既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途径。实现餐饮产业化并非简单复制传统工艺,而是需要对烹饪技艺进行系统性解析与重构。
"科研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提升上。近年来我们着力挖掘地方特色美食,研发了酸菜白肉、酱卤制品、狮子头等传统菜肴的预制化核心技术,已在多家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张燕维介绍。
目前,通过构建校地合作联盟、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选派科技特派员等举措,加速食品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升级,已在全省形成良好氛围。
面对前来指导的海参科技特派员,大连某食品企业负责人蓝振伟直抒诉求:期待高校协助建立海参加工标准体系,明确工艺参数,区分滋补级与食用级产品,深化海参活性成分研究,最大限度保留海参的营养价值和吸收效率。
"立足资源优势与传统饮食文化,将地域美食通过工业化手段转化为可流通的标准化产品,使其走出原产地、迈向全国市场。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助推食品工业强省建设,这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价值体现。"张燕维如是说。
更多文章
-
进博会保障体系再升级 “AI食安顾问”精准预警风险
随着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临近,相关服务保障体系也迎来新突破。记者近日从进博会市场监管服务保障指挥中心获悉,一套具备人工智能研判能力的食品安全服务系统已正式上线,通过数据建模与智能分析,主动为餐饮单位提供风险评估与专业指导。据了解,该系统由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自主研发,目前已取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
-
中国智算产业迎来高速增长 多领域协同构建AI新生态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我国智能计算产业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以内蒙古为核心节点的“东部数据西部算力”模式已实现规模化运营,数据至京津冀地区的传输延迟缩短至5毫秒内,至长三角和粤港澳地区也分别控制在15毫秒和20毫秒以内,标志着跨区域算力协同体系日趋成熟。行业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数据中心标准机架
-
科技赋能传统美食革新 实验室成果加速走向百姓餐桌
眼下,位于沈阳的时丰酸菜产业园区正开足马力投入生产。作为东北酸菜产业升级项目的关键一环,该园区已建成百余座标准化发酵池,并配备了智能化生产车间。透过参观走廊的玻璃幕墙,自动化生产线上的白菜清洗、发酵、切丝、包装等工序尽收眼底。令人惊喜的是,这家酸菜制造企业近六成产品畅销南方各地,成功打开了"东北
-
中国智能医疗设备在广州交易会吸引国际关注
在第138届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来自多个国家的采购商对中国企业推出的智能医疗设备表现出浓厚兴趣。会场所设的智能医疗展区汇集了数十家科技企业,展出包括辅助康复机器人、智能诊断系统及三维人体解剖平台等创新产品。一位来自中东地区的商务代表在体验某款辅助行动机器人后表示,这类产品设计贴合残障人士需求,技术理
-
山东人工智能技术出海,助力多国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近日济南举办的东盟与中日韩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上,一朵来自山东平阴的玫瑰成为关注焦点。通过运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中韩码”系统,韩国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了解这朵玫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这一创新应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跨境贸易中的实际价值。据技术企业代表介绍,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数据上链与多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