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论坛科创成果涌现,中外项目共拓未来产业

发布时间: 访问量:5

9月21日,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内,2025浦江创新论坛尚未正式开幕,一楼两大并行展会已率先掀起科创热潮。左侧的“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集中呈现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右侧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则汇聚全球创业项目路演,共同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上海先导产业与未来战略方向。

1.机器人也秀身材,走到老外展位C位合影

展区中,一台人形机器人自如穿行,吸引众多目光。这正是此前在北京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中以无换电方式完成全程的“行者二号”,也是上海戏剧学院2025级新生中备受瞩目的全国首位机器人博士生“学霸01”。

该机器人高1.7米,仅重30公斤,移动速度达每秒3米,展现出卓越的运动与控制能力。上海理工大学团队同步展示了“具身智能柔性感知导电水凝胶传感器”,正在为机器人装配具备触觉的头部与手部皮肤,从多模态感知维度提升其交互能力。

研发团队代表李清都教授介绍,在刚刚开幕的第三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已有50台同款机器人组成迎宾队伍,实现自主接待与导引,单日持续工作6小时,长续航版本更可达12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该机器人腿部未配置任何电机,全部运动控制由胯部4台电机通过机械仿生驱动实现,借助特制钢丝“肌腱”带动膝踝关节运动。这一创新结构令机器人在同等身高与负载条件下减重40%,续航能力显著提升。其出色表现也引起巴西代表团浓厚兴趣,特邀至展区中央合影。

作为国内首个以“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展会,本届InnoMatch大会共展示国内外待转化科技成果1728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847件,以及80余项前沿领域首发产品与体验场景。

2.从脑机接口到脑癌治疗,跨界脑洞大开

展会现场,路演活动气氛热烈。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研究员赵阳刚完成“脑机接口专用芯片”项目介绍,便迎来多位产业投资人与同行对接。其团队开发的干电极脑电采集芯片,通过架构创新将输入阻抗性能提升百倍,突破国际厂商技术限制。

赵阳表示,该芯片支持无膏体干电极采集,用户无需处理头发即可佩戴,设备可设计成帽子或耳机形态,极大拓展了脑机接口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团队计划于下月正式成立公司,推动产品商业化。

紧随其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陈弟博士介绍了团队研发的“脑胶质瘤治疗性DC疫苗”。该疗法通过激活患者自体细胞免疫,为传统手段难以应对的脑癌提供新治疗路径。在已完成22例临床试验中,患者中位生存期从8个月延长至22个月。

项目负责人姚瑜教授指出,浦江论坛及其配套展会有助于推动临床成果转化,跨界交流为拓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带来新机遇。

为促进早期科技成果转化,本届InnoMatch大会还集中发布了6个概念验证中心,覆盖脑机接口、核酸药物、基因编辑、集成电路等未来产业领域,助力创新跨越“最后一公里”。

3.不论美国还是俄罗斯,中国超乎想象

“数不清是第几次来中国了”,俄罗斯新材料企业创始人Sergei Slesarenko表示。他的公司专注于基础材料“瑞氟龙”生产,此次参会希望在中国寻找假体、航空及微电子等领域的合作方。在他看来,上海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枢纽。

本届“WeStart TOP100”创业大赛共吸引全球1487个团队报名,包括71项境外项目,最终遴选100个优质项目进行路演。美国RYNIX公司联合创始人Hamid Khatibi首次到访中国,其开发的AI临床决策系统已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他用“远超想象”形容中国的创新与投资环境,并计划引荐更多国际伙伴前来合作。

现场超百家投资机构与金融机构设立对接专区,为科创项目提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展现出上海乃至中国在全球科创体系中的日益增强的吸引力与资源配置能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