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黔东南水稻稳产增收,良种良法绘就丰收新图景
在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黔东南州的田野间稻浪翻滚、机声隆隆,农民们忙碌的身影与金黄的稻穗共同构成一幅动人的丰收画卷。这片喜悦的背后,是贵州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黔东南州综合试验站(依托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多年来以科技力量突破山区种植瓶颈、持续助推农业提质增效的扎实努力。
在凯里市大风洞镇都蓬村,村民们正分工协作抢收水稻,打谷机轰鸣不息,稻香四溢。“刚测完产,亩产大约700公斤,比去年又提高了。”村党支部书记吴飞说。自2016年州农科院专家进村提供技术指导以来,该村水稻连年增产,品质和效益同步提升。
黔东南州山地起伏、田块分散,存在大量冷浸田,传统种植方式产量有限。为破解这一难题,州农科院以科技为先导,通过建设示范园区、推广优良品种与先进种植方法、组织技术培训、创新农作制度等多项举措,全力促进粮食生产、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一批批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推动人才、技术与资源向农业一线聚集。
育种团队融合常规选育与现代分子技术,成功培育出“成优4001”“苟当5号”“苟当6号”等多个适应性强、米质优良的水稻新品种。其中“成优4001”因高产稳产、抗逆性好,已推广近4万亩,平均亩产较普通品种高出约100公斤。“苟当5号”“苟当6号”米质均达粳糯1级,深受市场欢迎。
都蓬村光照充足、地势条件良好,产出的大米品质优良。吴飞表示:“专家带来的良种良法,不仅提高了产量,更提升了大米的口感和价格,村民卖粮收入明显增加。”
在天柱县高酿大坝,“沟溜式稻田综合种养”示范田也喜获丰收。经专家现场测产,水稻平均亩产630.88公斤,稻花鱼亩产108公斤,每亩综合产值达5528元。州农科院农艺师王凌志介绍,自2022年起,他们重点推广“无纺布钵苗育秧”和“沟溜式稻田养鱼”技术,这种生态模式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实现“一田双收”。
“以前种田全凭经验,这几年科技人员下田指导,年年都是丰收!”高酿镇村民伍名美高兴地说。他家1.22亩水稻,去年收粮2700多斤,今年预计突破2900斤。
在榕江县车江坝区,州农科院专家通过精准调控种植密度、加强病虫害防控与肥水管理,助力水稻稳健生长。示范基地亩产高达913.44公斤,较上年同一区域增长5.43%,充分展现出农业科技的应用潜力。
这些只是黔东南州科技助农丰产的缩影。随着丰收节到来,各地捷报频传。州农科院水稻所所长浦选昌表示:“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我们将继续推进种业创新和智慧农业技术应用,提升山地农业竞争力,让农民获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收益。”
更多文章
-  
            
 浙江举办科技体育盛会 无人机助力残疾人翱翔未来
近日,浙江杭州迎来了一场为期六天的全国性残疾人科技体育盛事。活动以“教学—实践—竞赛”相结合的方式,将无人机等前沿科技转化为残疾人可参与、可体验的竞技平台,既展现了他们勇于挑战的精神,也推动了科技助残理念的深入实践。本次赛事共吸引来自全国11个省份的113名选手,围绕无人机足球、越野、侦查与物流四个项目展
 -  
            
 宁夏组建产业创新联盟 突破壁垒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宁夏最新举办的新型工业化专题赛会上,贺兰工业园区科技创新负责人王金梅代表当地高性能陶瓷产业创新联盟,集中发布了8项技术需求。这些需求聚焦产业升级关键环节,其中一项旨在实现复杂结构碳化硅陶瓷的一体成型,力争使产品强度提高逾一成,合格率突破95%,并形成规模化稳定生产能力。面对技术瓶颈突出、创新资源分散、
 -  
            
 宝山创新模式助推硬科技 十三个前沿项目获资金扶持
一、项目与企业来源遍布全国作为上海市唯一承担国家“先投后股”改革试点的地方政府,宝山区自2021年起积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为早期科技企业提供关键支持。初创科技企业常因技术前瞻性强、风险高而面临融资难题。宝山推出的“先投后股”政策,在项目起步阶段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禹微(上海)电
 -  
            
 雅培多款前沿医疗科技即将亮相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在近期举行的第八届“雅培科技日暨进博会前瞻活动”中,雅培透露将在本届进博会上展示十多款首次面向亚洲及中国市场的创新医疗产品。其中,备受关注的是全球领先的冠状动脉严重钙化治疗技术——Diamondback 360冠脉旋磨介入系统。该系统被誉为“血管钙化难题的破解方案”,采用高速转动的偏心钻石涂层磨头,有效清除血管壁上
 -  
            
 进博会保障体系再升级 “AI食安顾问”精准预警风险
随着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临近,相关服务保障体系也迎来新突破。记者近日从进博会市场监管服务保障指挥中心获悉,一套具备人工智能研判能力的食品安全服务系统已正式上线,通过数据建模与智能分析,主动为餐饮单位提供风险评估与专业指导。据了解,该系统由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自主研发,目前已取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