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AI合作迈入新阶段,共建东盟区域数字化生态
中老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正持续深化,逐步建立起以政策为引领、项目为支撑、人才为纽带的系统性合作框架。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教授李红9月15日接受中国新闻网专访时指出,这一合作已从顶层设计步入实质推进阶段,展现出扎实的基础与广阔前景。
近期,广西专家团队赴老挝开展了为期两周的深入调研,并完成《周边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老互联互通发展调研报告》。该报告认为,中老人工智能合作已初步形成多层级、多领域的协同架构。
今年2月,广西与老挝共同签署协议,建立中国—东盟首个专注于人工智能合作的创新平台——中老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此后,老挝技术与通信部、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及老挝ALO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推进在算力基础设施、老挝语大模型研发等关键领域的协作。在具体项目方面,中方企业为老挝开发了G-Chat协同办公系统,并参与共建企业征信体系;磨憨—磨丁口岸引入智能查验设备后,通关效率预计显著提升;北京北信源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也同老方在国防智能与安全通信等方面加强合作。
人才培育成为支撑合作深化的核心要素。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中方高校近期与老挝政府及老挝国立大学达成多项协议,联合推进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培养,着力打造既掌握先进技术又具备中文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工程师及科技合作骨干。
李红表示,当前合作已超越技术引进的层面,更加注重人工智能在改善民生、支持产业方面的实际应用。她建议,未来应紧密结合老挝本土需求,优先在中老铁路沿线信号和电力条件较好的区域布局轻量化AI设备,发展适用于物流优化和农业监测的低成本数字工具,助力本地中小企业提升效率。
在推动跨境规则对接方面,李红提出可促进老挝本地支付平台OnePay与中国银联云闪付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拓展智能风控和跨境结算应用。人文交流上,则可借助智能导览程序、“中文+人工智能”培训等项目增进两国民众互动。
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研究助理李静怡强调,“人工智能不应是遥不可及的技术,而应成为扎根现实、推动发展的实用工具。”她认为,未来合作应继续紧扣老挝实际,推动AI从“外来技术”转变为真正本土化、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李静怡还指出,中老人工智能合作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相关经验有望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区域科技合作提供重要参考。随着更多易用、低成本的AI工具进入老挝市场,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快融入日常,惠及普通民众。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驱动交通变革,智慧物流提升运输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交通运输领域,为人员流动与货物运输带来全新模式。这一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更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十五五”规划方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获得科技有力支撑。多位行业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生态的持续融合,未来有望真正实现高效便捷的人员出行与
-
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技术推动卒中治疗新突破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在"世界卒中日"来临之际,本专题特邀医学专家为读者提供涵盖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全方位指导,助力守护公众健康。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致死致残因素之一。临床分为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具有发病
-
青年科技团队用AI赋能 助力重庆农业与桥梁建设
当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传统农业,当年轻科研人员为历史悠久的桥梁注入智慧元素,一场由青年引领的科技创新正在这座山城蓬勃开展。10月28日,在“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期间,记者随同采访组深入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探访两个青年团队以创新成果践行科技报国的青春历程。一、AI菜园:让农业生产“慧”思考在乡村振
-
农业无人机年销破20万台,智慧农机助力现代化生产
在安徽桐城的一片农田上空,年过八旬的戴大娘正手持遥控设备,娴熟地操控无人机完成植保任务。她管理的数百亩土地,如今依靠这部“空中助手”实现了高效作业。这段农田里的日常场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也让人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崭新面貌。戴大娘的案例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动体现。以往需要十多人耗时一天完成的喷洒工作,
-
科技赋能黑茶产业 理想华莱开拓国际化新路径
秋日映照下的安化黑茶产区,层叠的茶山呈现深浅交织的绿意,成排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位于理想华莱万隆黑茶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上,速溶茶产品正以每分钟420袋的稳定节奏完成包装,这些运用先进萃取技术加工的黑茶制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2025年,我们重点推进13个研发项目,要用科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