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农科院:科技赋能盐碱地,良种良技促丰收
9月15日,滨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亮进度”系列新闻发布会,市农业科学院专场发布会顺利举行。院党组书记、院长赵福江,党组成员、副院长刘健出席,就该院在科研攻关、产业服务与合作创新等方面的进展作了详细介绍,并回应媒体提问。
赵福江表示,滨州市农科院紧紧围绕市委“113388”工作体系,明确“争做上游农业科技试验田、下游农业科技供应站和本地农业科技支撑主力军”的战略定位,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三项市重点任务均按计划顺利推进。本院还成功承办省级现场会一次,自主选育的四个作物新品种正申报国家及省级审定,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滨州试验站在全国考核中首次跻身前十,获评优秀。
在科研创新方面,农科院持续取得突破。耐盐碱玉米新品种“滨研72”已进入国家审定程序,在轻度盐碱地亩产潜力超850公斤;“滨研89”“滨玉166”“滨蓝麦6号”等多个新品种正在报请省审。玉米品种“滨研52”也已进入转化阶段。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选育的耐盐碱优质麦“京农607”实现亩产669.86公斤,创下轻中度盐碱地单产新高。全院申报省市科研项目34项,成功立项17项,立项率50%;上半年共申请专利14项,发表论文12篇。同时,8个国家及省级试验站功能持续强化,全年承担各类品种试验1014项,为国家主粮作物品种审定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在推动盐碱地农业现代化方面,农科院积极探索技术应用与集成创新。老枣园推广篱壁树形初见成效,管理成本降低四成;生态枣园建设实现农药化肥减量30%。引进蔬菜、中药材、经济林果等新品种822个,开展耐盐碱品种筛选,助力种植结构优化。农机农艺融合也取得实质性进展,自主研发了盐碱地棉花免放苗播种机和棉麦套种精量播种机,推广应用基于北斗导航的棉花播种、提密降高及小麦高低畦种植等五项新技术。
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农科院集中展示89个小麦品种,组织超500位种粮大户现场考察,有效缓解“选种难”问题;派出4个科技服务团开展田间指导48次,建立示范推广基地17处,在邹平、惠民等地举办培训3场,培训农民500余人。
对外合作方面,农科院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日本ENZYME株式会社、伯东企业(上海)有限公司推进盐碱地改良与示范国际合作,引进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李承道,开展大麦耐盐碱育种与产业化项目。国内合作方面,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建农业农村部黄淮海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通过引进日本土壤专家铃木一哉、知名农学家徐会连等国际高端人才,组建跨国科研团队,为滨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前沿科技动力。
下半年,滨州市农科院将聚焦“四项攻坚”持续发力:强化科研创新,加快“滨研72”等四个品种审定与推广,力争年内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突破10万亩;推进人才引育,计划引进高层次专家20人,实施“青年托举工程”,探索“揭榜挂帅”“赛马争先”机制激发科研活力;加强平台建设,力争国家小麦试验站考核保持全国领先,推动三个国际合作项目落地,全年开展合作项目20项以上;深化产业赋能,全域推广冬枣新技术,建成老枣园改造示范园,加快无絮柳等耐盐碱树种选育与推广,推进黄淮海智慧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以智慧农业助推区域农业提质增效。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驱动交通变革,智慧物流提升运输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交通运输领域,为人员流动与货物运输带来全新模式。这一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更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十五五”规划方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获得科技有力支撑。多位行业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生态的持续融合,未来有望真正实现高效便捷的人员出行与
-
人工智能与脑机接口技术推动卒中治疗新突破
近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持续攀升,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在"世界卒中日"来临之际,本专题特邀医学专家为读者提供涵盖预防、治疗与康复的全方位指导,助力守护公众健康。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致死致残因素之一。临床分为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两大类,具有发病
-
青年科技团队用AI赋能 助力重庆农业与桥梁建设
当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传统农业,当年轻科研人员为历史悠久的桥梁注入智慧元素,一场由青年引领的科技创新正在这座山城蓬勃开展。10月28日,在“青春华章·青春红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期间,记者随同采访组深入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探访两个青年团队以创新成果践行科技报国的青春历程。一、AI菜园:让农业生产“慧”思考在乡村振
-
农业无人机年销破20万台,智慧农机助力现代化生产
在安徽桐城的一片农田上空,年过八旬的戴大娘正手持遥控设备,娴熟地操控无人机完成植保任务。她管理的数百亩土地,如今依靠这部“空中助手”实现了高效作业。这段农田里的日常场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也让人们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崭新面貌。戴大娘的案例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生动体现。以往需要十多人耗时一天完成的喷洒工作,
-
科技赋能黑茶产业 理想华莱开拓国际化新路径
秋日映照下的安化黑茶产区,层叠的茶山呈现深浅交织的绿意,成排的茶树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位于理想华莱万隆黑茶产业园的智能生产线上,速溶茶产品正以每分钟420袋的稳定节奏完成包装,这些运用先进萃取技术加工的黑茶制品,即将通过物流网络发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2025年,我们重点推进13个研发项目,要用科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