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遇见AI:雄安打造智能文化新生态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正深度驱动数智化转型进程。在艺术领域,AI从创作、传播到教育等多个维度开辟了新路径,全面重构艺术生态,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保护,推进人性化与艺术化城市建设,发展高端影视、创意设计等业态,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与艺术深度融合,将助力艺术产业成为雄安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艺术创新高地提供重要机遇。
人工智能为艺术产业数智化发展带来广阔发展空间
国家正从政策层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结合。根据《“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我国将加快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转型,促进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该行业的广泛运用。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新一代信息技术正被应用于文化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全流程,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培育数字创意和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增强个性化、定制化及高品质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要借助高新技术强化内容创作、产品开发和模式创新,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与表现力。
河北省在《关于进一步挖掘潜力繁荣全省文化和旅游市场的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要加速推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在景区、博物馆、演艺等场景的广泛落地,积极构建沉浸式文旅体验空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应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
作为国家级的创新发展示范区,雄安新区肩负着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路径的重要使命。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板块,凭借其显著的创造性与表现力,已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关键力量。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正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教育等多个维度开辟全新可能,为艺术生态的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艺术产业数智化发展现状分析
艺术产业是以艺术创作、生产、传播与消费为核心活动的集合体,覆盖传统与新兴两大领域。它不仅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也通过艺术产品与服务流通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在推动文化承传、创新与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当前,该产业在多个环节仍面临挑战。在创作方面,传统方式效率不高,灵感易受艺术家个人经验与视野限制,且往往依赖密集的人力与资源投入。在交易环节,信息不对称、真伪难辨、评估体系不成熟等问题推高了交易成本,抑制了市场活力。艺术教育尚未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学生对AI等新技术的认知与应用能力较为欠缺。传播渠道有限、形式单一,导致大量优秀作品与文化资源难以精准推送和广泛触达受众。从产业经济角度看,艺术产业总体规模有限,集聚效应不强,产业链协同与AI融合程度不深,缺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
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正为艺术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带来新的机遇与突破可能。
人工智能赋能雄安新区艺术产业数智化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全球艺术领域的多个环节实现广泛应用。雄安新区也在积极推进AI与艺术融合的实践探索,例如借助算法解析白洋淀等水乡风貌,生成兼具现代审美与地域特色的数字艺术作品与动态影像,并广泛应用于文创开发与城市数字景观展示中。
雄安新区现拥有3项国家级、24项省级及102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资源丰厚、风格鲜明。通过发挥人工智能在算法、算力和数据方面的优势,可有效推动艺术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形成技术创新与规模经济协同效应,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在艺术创作与保护方面,人工智能可基于海量艺术作品数据开发智能绘画、数字雕塑等工具,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和辅助。例如,AI绘画工具能够依据关键词自动生成草图,艺术家可在此基础上深化创作。同时,AI图像补全等技术也被应用于文物修复与数字化保存,显著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在艺术鉴赏与交易服务方面,AI借助图像识别与数据分析能力,可对艺术品的风格、年代等进行高效评估,提升鉴定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智能交易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偏好,实现供需精准匹配,降低交易成本。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引入有效保障了交易安全与透明度,减轻信息不对称,推动艺术品市场更加高效、规范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进步,为雄安新区艺术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AI不仅能够有效应对艺术领域在创作、交易、教育、传播及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诸多挑战,还可借鉴国内外艺术名城的成功经验,助力雄安构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现代艺术生态。
展望未来,雄安新区应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落地,优化产业配套体系,加强跨学科艺术人才的培养,积极拓展新业态与创新模式,推动AI与艺术产业全方位融合。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艺术产业有望成为雄安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支撑新区建设成为新时代的创新策源地和创业集聚区。
更多文章
-
并行科技李津宇:MaaS模式推动海洋AI迈向新阶段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绝大部分面积,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近年来,高速运算与智能技术不断融合,推动海洋科学研究实现深刻变革。无论是风暴潮预警、卫星数据产品开发,还是立体监测体系优化和高精度预报模型应用,技术突破正持续强化海洋安全、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支撑能力。然而,行业在高速成长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
重塑认知教育:AI时代如何培育下一代核心能力
在GET2025教育科技大会上,猿编程创始人李翊提出关键议题:当人工智能日益普及,教育应如何转型以培养下一代的核心能力?他认为,重点需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向对儿童认知体系的系统性塑造。“未来人人都会使用AI工具,但能否与之高效协作却取决于更深层的能力。”李翊指出,这种协作能力不仅要求理解技术原理,更依赖于个体认
-
超高清与AI技术赋能全运会,视听体验全面升级
为助力第十五届全运会呈现更精彩的赛事效果,4K花园运用其在超高清视频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专长,为赛事转播与视觉呈现注入创新活力。通过多项前沿视听技术的综合应用,显著优化了赛事观看体验与制作效率,有力推动了超高清技术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这家总部位于广州的企业,将其超万平米的总部基地打造为产业核心聚集区
-
贵州科学城展示多项科技成果 数字文保与新能源突破亮眼
在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交流周秋季活动中,多项前沿技术成果集中呈现。来自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力量,展示了从文化保护到能源创新的多元化突破。贵阳学院陈红亚教授介绍了与天津大学共建的科研平台进展。自2021年两校建立协作关系以来,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他们联合建设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运用智能技术构建文物知
-
广西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融合赛收官 30强角逐应用场景创新
近日,2025年广西“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创新应用大赛决赛在贵港正式举行,共有30支队伍进入最终角逐。本次大赛作为AI赋能行业系列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启动以来便吸引了广泛关注,共收到来自社工机构、科技公司与高校的980支团队报名。经过前期选拔,最终有30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环节。赛事设置了新兴领域、党建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