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动能稳步成长,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千行百业
8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七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就热点问题回应媒体关切。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程,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应用。付凌晖指出,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稳步成长,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今年1—7月,新动能支撑作用稳步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一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取得新进展,研发投入稳步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稳步推进。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投入强度提升至2.68%,已超越欧盟整体水平,并接近OECD国家均值。今年以来,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速迭代到机器人领域的高水平赛事,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二是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的推动下,高质量创新成果不断落地,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高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其中技术密集型和附加值较高的行业表现尤为突出。7月份,规模以上集成电路制造业和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1.7%;1—7月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21.8%。同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分别实现12.8%和8.6%的较快增长。
三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数字技术正持续为千行百业注入新动能。今年7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1.9%。线上消费保持活跃,1—7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提升6.3%,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化,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各类智能终端产品加快普及。7月,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和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大幅增长80.8%和21%;工业机器人和民用无人机产量也分别实现24%和18.9%的较快增长。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发展迅速,对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1—6月,规模以上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大模型应用显著推高算力需求,带动服务器产量大幅提升。此外,文体领域数字化服务也呈高速增长,1—7月头部文化体育服务平台企业交易额增幅超10%。
四是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不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经济结构中的“绿色含量”持续提高。7月份,新能源汽车和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与29.4%,绿色材料领域也实现高速扩张,碳纤维与生物基化学纤维分别增产43.8%和19.8%。绿色转型同时带动循环经济加速发展,当月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显示出绿色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更多文章
-
并行科技李津宇:MaaS模式推动海洋AI迈向新阶段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绝大部分面积,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近年来,高速运算与智能技术不断融合,推动海洋科学研究实现深刻变革。无论是风暴潮预警、卫星数据产品开发,还是立体监测体系优化和高精度预报模型应用,技术突破正持续强化海洋安全、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支撑能力。然而,行业在高速成长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
重塑认知教育:AI时代如何培育下一代核心能力
在GET2025教育科技大会上,猿编程创始人李翊提出关键议题:当人工智能日益普及,教育应如何转型以培养下一代的核心能力?他认为,重点需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向对儿童认知体系的系统性塑造。“未来人人都会使用AI工具,但能否与之高效协作却取决于更深层的能力。”李翊指出,这种协作能力不仅要求理解技术原理,更依赖于个体认
-
超高清与AI技术赋能全运会,视听体验全面升级
为助力第十五届全运会呈现更精彩的赛事效果,4K花园运用其在超高清视频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专长,为赛事转播与视觉呈现注入创新活力。通过多项前沿视听技术的综合应用,显著优化了赛事观看体验与制作效率,有力推动了超高清技术与体育产业的深度融合。这家总部位于广州的企业,将其超万平米的总部基地打造为产业核心聚集区
-
贵州科学城展示多项科技成果 数字文保与新能源突破亮眼
在第二届贵州科学城科技交流周秋季活动中,多项前沿技术成果集中呈现。来自高校与企业的科研力量,展示了从文化保护到能源创新的多元化突破。贵阳学院陈红亚教授介绍了与天津大学共建的科研平台进展。自2021年两校建立协作关系以来,已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他们联合建设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实验室,运用智能技术构建文物知
-
广西人工智能与社会工作融合赛收官 30强角逐应用场景创新
近日,2025年广西“人工智能+社会工作”创新应用大赛决赛在贵港正式举行,共有30支队伍进入最终角逐。本次大赛作为AI赋能行业系列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启动以来便吸引了广泛关注,共收到来自社工机构、科技公司与高校的980支团队报名。经过前期选拔,最终有30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决赛环节。赛事设置了新兴领域、党建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