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动能稳步成长,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千行百业
8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总经济师、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介绍七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就热点问题回应媒体关切。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进程,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落地应用。付凌晖指出,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稳步成长,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力。今年1—7月,新动能支撑作用稳步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一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持续取得新进展,研发投入稳步提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正稳步推进。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投入强度提升至2.68%,已超越欧盟整体水平,并接近OECD国家均值。今年以来,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迅速迭代到机器人领域的高水平赛事,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受到国际广泛关注。
二是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正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的推动下,高质量创新成果不断落地,为产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高技术产业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其中技术密集型和附加值较高的行业表现尤为突出。7月份,规模以上集成电路制造业和电子专用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1.7%;1—7月集成电路出口同比增长21.8%。同期,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分别实现12.8%和8.6%的较快增长。
三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数字技术正持续为千行百业注入新动能。今年7月,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1.9%。线上消费保持活跃,1—7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提升6.3%,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不断深化,应用场景加速拓展,各类智能终端产品加快普及。7月,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和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大幅增长80.8%和21%;工业机器人和民用无人机产量也分别实现24%和18.9%的较快增长。
在新质生产力方面,人工智能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发展迅速,对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1—6月,规模以上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业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大模型应用显著推高算力需求,带动服务器产量大幅提升。此外,文体领域数字化服务也呈高速增长,1—7月头部文化体育服务平台企业交易额增幅超10%。
四是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我国不断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经济结构中的“绿色含量”持续提高。7月份,新能源汽车和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与29.4%,绿色材料领域也实现高速扩张,碳纤维与生物基化学纤维分别增产43.8%和19.8%。绿色转型同时带动循环经济加速发展,当月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显示出绿色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更多文章
-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科技创新与股市回暖提振信心
国际媒体近日关注到,随着中国科技产业持续突破与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显著提升,外资正掀起新一轮对华投资热潮。1.科技突破,投资者“害怕错失”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成为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陆续推出自研AI大模型,寒武纪等芯片公司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进展,这些突破增
-
科技赋能传统米粉产业 中国特色小吃加速走向世界
在广西柳州举办的2025中国米粉企业产需对接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米粉这一特色小吃打造成为现代化大产业,并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本次大会作为国际米粉产业博览会的重要环节,汇集了120余家米粉生产及设备制造企业。展厅内香气四溢,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常德米粉
-
东莞智能终端产业图谱:数据解码万亿级集群创新密码
在全球科技巨头相继发布新品的九月,智能终端产业再度成为市场焦点。而支撑这些创新产品从概念走向现实的,正是东莞这座隐藏在全球智能终端制造网络背后的重要城市。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近期发布《全国产业集群大全》东莞专题,从数据视角揭示这一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电子信息产业汇聚超2.5万家企业东莞构建了一个由专
-
长虹亮相科博会:熊猫AI与硬核科技的双重奏响
在四川绵阳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长虹控股集团以独特的“熊猫AI智能家电”与“硬核科技成果”双线展示成为焦点。这一设计既展现了科技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温度,也凸显了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的实力。步入展区,“熊猫AI快乐生活”主题入口以全息投影再现大熊猫在竹林中嬉戏的场景,吸引众多观
-
人工智能步入现实:2025云栖大会见证AI规模化落地
为期三天的2025云栖大会在杭州云栖小镇落下帷幕。尽管官方统计参会人数超过12万,但现场熙攘的人流、密集的新品发布和琳琅满目的实体产品,更直观地展现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从演示文稿中的概念和宣传片中的愿景,蜕变为可触摸、可体验、可感知的实体存在。这一变化让众多科技爱好者感叹:在屏幕上“悬浮”多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