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发声:人工智能或成撬动中欧关系升级的"金钥匙"
8月18日,贾桂德大使在意大利《外交报》发表题为《人工智能:中意与中欧合作新机遇》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经历爆发式增长,广泛融入各行各业,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作为职场高效助手、医疗诊断的精密工具,还是作为工业自动化质检员或智慧城市交通调度核心,AI都在显著提升社会运行效率,为全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隐私泄露、技术滥用、伦理争议及就业结构冲击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亟需共同应对的全新治理议题。
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意大利及欧盟均采取了积极举措。202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从发展、安全与治理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国的治理思路,倡导构建以人为本、可控可信的人工智能体系。2025年,上海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期间推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聚焦推动AI应用与保障安全并重,坚持尊重各国主权、促进公平普惠,并倡导加强全球协作与共同治理。
意大利作为欧盟内较早关注人工智能监管的国家,于2024年首次将人工智能议题引入G7峰会讨论,并特邀教皇方济各就AI安全与伦理议题发言。此外,由意大利欧洲议员推动的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也在同年正式生效,该法案致力于构建安全、可靠、尊重基本人权和伦理准则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
中国与意大利及欧盟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均展现出高度关注,双方的理念与实践存在诸多共识,这为将人工智能打造为双边合作的新亮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欧应携手倡导“科技向善”,推动完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同时以维护社会安全、保障基本人权为前提。双方可共同倡议,在向他国提供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时,应充分尊重对象国主权、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并接受司法管辖,反对借技术优势操纵舆论、散布虚假信息或干涉内政。中欧还需协同防范和遏制恐怖势力与犯罪组织对人工智能的恶意利用,加快构建分级分类的风险测评与管控机制,恪守伦理准则和非歧视原则,并通过立法强化隐私与数据安全保障。
推动人工智能实现可审核、可监督、可追溯与可信赖,是一项亟待全球协作的重大议题。联合国应在此过程中发挥核心协调作用。中欧均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专门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机构,双方应积极履行《未来契约》及《全球数字契约》所作承诺,共同促进具有广泛包容性与合法性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与标准规范早日形成。
中意与中欧应共同坚持开放协作,持续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的真正潜力只能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得以释放,依赖个别国家或封闭联盟无法应对其全面发展的需求。采取“小院高墙”、将技术政治化甚至武器化的做法,不仅违背发展规律,更将限制全球创新能力。
中国正积极发挥其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落地应用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开放。例如,中国企业深度求智(Deepseek)秉持开源理念,主动与全球开发者共享前沿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欧盟则在基础理论、算法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底蕴深厚,以意大利为例,已有超过50所高校开设了160余门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为产业持续输送高端人才。
中欧双方在AI领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广阔。去年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以及近期中欧高层会晤,均将人工智能列为核心议题并展开建设性对话。此外,中法两国还共同发表了关于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为推进务实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双方需秉持普惠共赢理念,携手推动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惠及全人类的技术成果,人工智能不应沦为少数富裕国家与群体的专属工具。去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方倡议的"智能赋能普惠行动"聚焦数字平权,重点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人工智能参与能力,确保全球南方国家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共享机遇。欧盟"全球互联伙伴计划"也通过数字基建援助和技术转移,支持亚非拉地区提升智能化水平。中欧在人工智能普惠化领域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可联合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轻量化解决方案,降低技术应用门槛,让智能服务真正惠及普通民众。
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中欧已形成高度共识。双方应协同推进绿色人工智能创新,重点突破节能芯片设计、智能算力优化等关键技术,构建低碳循环的技术生态体系。通过推广智能电网、气候模拟、生态监测等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度融合,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科技支撑,共同开创智能时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双方要加强人才培养,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就像过去蒸汽机、汽车、飞机、电脑等工具的应用一样,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影响就业结构,在替代一部分岗位的同时亦催生新的业态和职业需求。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7年人工智能可能替代830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创造6900万个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的新型工作岗位。如何使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更好融合,推动高质量就业,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中方愿同欧方、意方加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经验沟通,在相关行业加强人才交流,共同探讨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催生的新业态更好提升就业。
更多文章
-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 科技创新与股市回暖提振信心
国际媒体近日关注到,随着中国科技产业持续突破与资本市场表现强劲,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意愿显著提升,外资正掀起新一轮对华投资热潮。1.科技突破,投资者“害怕错失”中国科技企业的创新成果成为吸引外资的关键因素。阿里巴巴等科技巨头陆续推出自研AI大模型,寒武纪等芯片公司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进展,这些突破增
-
科技赋能传统米粉产业 中国特色小吃加速走向世界
在广西柳州举办的2025中国米粉企业产需对接大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行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将传统米粉这一特色小吃打造成为现代化大产业,并推动其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本次大会作为国际米粉产业博览会的重要环节,汇集了120余家米粉生产及设备制造企业。展厅内香气四溢,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常德米粉
-
东莞智能终端产业图谱:数据解码万亿级集群创新密码
在全球科技巨头相继发布新品的九月,智能终端产业再度成为市场焦点。而支撑这些创新产品从概念走向现实的,正是东莞这座隐藏在全球智能终端制造网络背后的重要城市。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近期发布《全国产业集群大全》东莞专题,从数据视角揭示这一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电子信息产业汇聚超2.5万家企业东莞构建了一个由专
-
长虹亮相科博会:熊猫AI与硬核科技的双重奏响
在四川绵阳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长虹控股集团以独特的“熊猫AI智能家电”与“硬核科技成果”双线展示成为焦点。这一设计既展现了科技为日常生活带来的温度,也凸显了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的实力。步入展区,“熊猫AI快乐生活”主题入口以全息投影再现大熊猫在竹林中嬉戏的场景,吸引众多观
-
人工智能步入现实:2025云栖大会见证AI规模化落地
为期三天的2025云栖大会在杭州云栖小镇落下帷幕。尽管官方统计参会人数超过12万,但现场熙攘的人流、密集的新品发布和琳琅满目的实体产品,更直观地展现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已从演示文稿中的概念和宣传片中的愿景,蜕变为可触摸、可体验、可感知的实体存在。这一变化让众多科技爱好者感叹:在屏幕上“悬浮”多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