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使发声:人工智能或成撬动中欧关系升级的"金钥匙"
8月18日,贾桂德大使在意大利《外交报》发表题为《人工智能:中意与中欧合作新机遇》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经历爆发式增长,广泛融入各行各业,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作为职场高效助手、医疗诊断的精密工具,还是作为工业自动化质检员或智慧城市交通调度核心,AI都在显著提升社会运行效率,为全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然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包括隐私泄露、技术滥用、伦理争议及就业结构冲击等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亟需共同应对的全新治理议题。
为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意大利及欧盟均采取了积极举措。202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从发展、安全与治理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国的治理思路,倡导构建以人为本、可控可信的人工智能体系。2025年,上海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期间推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聚焦推动AI应用与保障安全并重,坚持尊重各国主权、促进公平普惠,并倡导加强全球协作与共同治理。
意大利作为欧盟内较早关注人工智能监管的国家,于2024年首次将人工智能议题引入G7峰会讨论,并特邀教皇方济各就AI安全与伦理议题发言。此外,由意大利欧洲议员推动的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也在同年正式生效,该法案致力于构建安全、可靠、尊重基本人权和伦理准则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
中国与意大利及欧盟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均展现出高度关注,双方的理念与实践存在诸多共识,这为将人工智能打造为双边合作的新亮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欧应携手倡导“科技向善”,推动完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同时以维护社会安全、保障基本人权为前提。双方可共同倡议,在向他国提供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时,应充分尊重对象国主权、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并接受司法管辖,反对借技术优势操纵舆论、散布虚假信息或干涉内政。中欧还需协同防范和遏制恐怖势力与犯罪组织对人工智能的恶意利用,加快构建分级分类的风险测评与管控机制,恪守伦理准则和非歧视原则,并通过立法强化隐私与数据安全保障。
推动人工智能实现可审核、可监督、可追溯与可信赖,是一项亟待全球协作的重大议题。联合国应在此过程中发挥核心协调作用。中欧均支持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专门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机构,双方应积极履行《未来契约》及《全球数字契约》所作承诺,共同促进具有广泛包容性与合法性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与标准规范早日形成。
中意与中欧应共同坚持开放协作,持续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进步。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的真正潜力只能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得以释放,依赖个别国家或封闭联盟无法应对其全面发展的需求。采取“小院高墙”、将技术政治化甚至武器化的做法,不仅违背发展规律,更将限制全球创新能力。
中国正积极发挥其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落地应用方面的优势,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开放。例如,中国企业深度求智(Deepseek)秉持开源理念,主动与全球开发者共享前沿成果,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欧盟则在基础理论、算法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底蕴深厚,以意大利为例,已有超过50所高校开设了160余门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为产业持续输送高端人才。
中欧双方在AI领域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合作前景广阔。去年意大利总理梅洛尼访华,以及近期中欧高层会晤,均将人工智能列为核心议题并展开建设性对话。此外,中法两国还共同发表了关于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为推进务实合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双方需秉持普惠共赢理念,携手推动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惠及全人类的技术成果,人工智能不应沦为少数富裕国家与群体的专属工具。去年联合国大会期间,中方倡议的"智能赋能普惠行动"聚焦数字平权,重点助力发展中国家提升人工智能参与能力,确保全球南方国家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共享机遇。欧盟"全球互联伙伴计划"也通过数字基建援助和技术转移,支持亚非拉地区提升智能化水平。中欧在人工智能普惠化领域具有广阔合作空间,可联合开发面向中小微企业的轻量化解决方案,降低技术应用门槛,让智能服务真正惠及普通民众。
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中欧已形成高度共识。双方应协同推进绿色人工智能创新,重点突破节能芯片设计、智能算力优化等关键技术,构建低碳循环的技术生态体系。通过推广智能电网、气候模拟、生态监测等应用场景,加速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深度融合,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科技支撑,共同开创智能时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双方要加强人才培养,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冲击。就像过去蒸汽机、汽车、飞机、电脑等工具的应用一样,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将影响就业结构,在替代一部分岗位的同时亦催生新的业态和职业需求。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27年人工智能可能替代8300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创造6900万个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的新型工作岗位。如何使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更好融合,推动高质量就业,是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为此,中方愿同欧方、意方加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经验沟通,在相关行业加强人才交流,共同探讨如何用好人工智能催生的新业态更好提升就业。
更多文章
-
南京突破AI关键技术,三大创新成果推动智能普惠发展
第九届未来网络发展大会于8月20日在南京上秦淮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开幕。本届大会由南京市人民政府牵头,紫金山实验室、中国通信学会等多家单位共同承办,以“网络全球 决胜未来”为主题,旨在构建全球性高端交流平台,推动网络通信领域的技术协作与产业融合。会议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数算融合网络等前沿议题,设置开幕式、
-
技术融合听力健康:四部门发文促人工智能应用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及中国残联四部门共同印发《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推动全国耳与听力健康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公众相关健康水平。国家卫健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耳与听力健康领域仍存在诸多短板,听力障碍的预防、诊疗与康复服务能力,尚难以充分满足群众多层次
-
当艺术遇见AI:雄安打造智能文化新生态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正深度驱动数智化转型进程。在艺术领域,AI从创作、传播到教育等多个维度开辟了新路径,全面重构艺术生态,为产业发展持续赋能。《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遗保护,推进人性化与艺术化城市建设,发展高端影视、创意设计等业态,建设国
-
韩发布新增长战略:瞄准AI前三强 推动国家产业转型
韩国政府于22日公布了未来五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新政府经济增长战略”,明确提出将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支撑,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及超级创新产业发展,目标是将国家潜在经济增长率提升至3%。经济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具润哲当天主持联合发布会,对外详细介绍了这一战略。该蓝图旨在推动韩国跻身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前三强,
-
迈向技术奇点:中国AI以耐心迎临界突破
近日,杭州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真正走入家庭生活,仍有较长距离,整个行业尚处发展初期。他指出,当前核心制约在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水平尚未达到关键突破点,整体能力仍存在明显局限。尽管人工智能近年来备受瞩目,人形机器人不仅登上春晚舞台,还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展示出卓越的运动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