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共富路:全国顶尖学者长沙论道AI时代分配革命

发布时间: 访问量:7

8月16日,第二届"人工智能赋能共同富裕"学术峰会在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拉开帷幕。这场由该校携手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共同发起的高端对话,汇聚了经济领域顶尖智库力量——除联合主办方外,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共同富裕研究院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相关智库联合承办,湘潭大学商学院提供学术支持。

论坛现场星光熠熠,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央财大等十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技术革命与分配公平、智能经济与区域协调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碰撞。与会者既包括深耕收入分配理论的资深教授,也有专注数字治理创新的青年学者,更不乏扎根共同富裕实践的地方智库专家。通过主旨演讲、圆桌对话等形式,这场持续整日的学术盛会不仅呈现了人工智能与共同富裕交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更为政产学研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搭建了高端对话平台。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由长沙理工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刘建民教授担纲主持。来自国内顶尖学府的八位经济领域权威学者轮番登台,展开了一场思想盛宴:中国社科院高培勇学部委员以《分配制度改革的十字路口》为题,直指共同富裕进程中的深层矛盾;中央财大马海涛校长从财政视角解读智能时代的公平增长路径;中南财大杨灿明教授、江西财大王乔教授等五位高校原领导分别结合区域发展实践,剖析技术变革对收入分配格局的重塑效应;湖南省社科院李晖研究员则立足本土调研数据,揭示城乡差距的动态演变规律。

作为首位演讲嘉宾,高培勇教授以"制度破局"为切入点,系统阐释了分配机制改革的紧迫性。他强调,在人工智能重构经济形态的当下,唯有通过税收调节、产权改革等制度创新,构建"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显温度"的立体化体系,方能破解"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双重命题,为共同富裕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马海涛认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机会。要以数智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弥合数字鸿沟;提高全民数字素养,完善人才培养;坚持共同富裕导向,将人民至上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根本立场。

杨灿明阐述了科技革命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需要从生产力视角转向生产关系视角,创建自主知识体系,以人本逻辑为指导,充分利用科技革命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契合点,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实现共同富裕。

王乔表示,聚焦共同富裕、风险防范等新时代命题,财政学科需提升发展战略性,推进发展国际化,增强发展人民性,加快发展本土化,彰显学科特色优势。

钟晓敏认为,人工智能以史无前例的发展速度冲击产业引爆“奇点”,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影响高水平安全的新变量。要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各自的作用,“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伏润民认为,目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与国民收入分配调节割裂、事权与支出责任不匹配、地方政府行为偏向等方面问题,完整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需要重视基本公共服务等价收入的调节作用,最终由“实际货币收入”与“基本公共服务等价收入”共同决定广义国民收入差距。

刘长庚认为,要从富裕、共享、可持续和包容性四个维度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他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初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再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须环节,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李晖认为,不同地区迈向共同富裕的起点和条件各不相同,采取的措施和选择的发展路径也理应有所区别。从实践路径看,湖南推进共同富裕,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走“筑底、扩中、强县、共享”发展之路。

陈银娥深入剖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助力共同富裕。她认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与数字普惠金融目标契合,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破解金融排斥、促进金融资源公平分配,推动金融公平向共同富裕转化。

与会专家深入研讨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缩小贫富差距、优化收入分配、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和政策参考,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贡献了重要智慧力量。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