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创大赛启幕 国内外选手共探科技前沿
第39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8月15日至19日在呼和浩特市拉开帷幕。本届赛事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及港澳台地区的35支少年组队伍参赛,同时还有全国学会推选的22支青年组队伍同场竞技。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亚非欧南美四大洲的18支国际代表队也参与了这场科技盛会。
作为国内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顶级赛事,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协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家单位共同举办。大赛在内容设置上独具特色:注重思想价值引导,建立青年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强调科技创新实践,同时结合内蒙古当地科教资源促进区域发展。这场国际化的科技交流活动,为全球青少年搭建了一个展示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
本届大赛在人才培养机制上实现重要突破,创新推出"青少年成长支持计划"。40余家包括央企、高新技术企业在内的用人单位通过"双选会"形式,为获奖选手提供学术交流、实习就业等全方位支持,着力构建贯穿校园与职场的持续培养体系,推动赛事功能由"选拔人才"向"培育人才"转型升级。
在实践环节设置上,大赛首度引入现场科技挑战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实际难题,围绕基础科学、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七大重点领域,针对不同年龄段参赛者设计差异化实践任务。通过量化评估体系,全面考察青少年在知识运用、实践操作、创新思维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这一创新举措使赛事评价更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提供了真实场景的锻炼平台。
本届大赛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在参赛群体、选拔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赛事将主要面向15-24岁的青少年群体,通过整合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的优质资源,构建多层次的科技竞赛体系。在评审方式上,打破以往单纯以作品论英雄的模式,转为重点考察参赛者的现场表现,从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水平、创新思维品质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确保选拔过程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这项始于1982年的赛事,前身可追溯至1979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经过40余年的发展完善,在中国科协等主办单位的持续培育下,已成长为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领域的标杆性活动。新一届大赛通过创新组织形式,着力打造集科研训练、能力培养、交流展示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以竞赛为纽带促进青少年科技人才的系统培养和梯队建设,为科技创新后备力量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更多文章
-
智能科技驱动制造业革新 构筑新型生产力核心引擎
作为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在工业制造领域,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催生新的生产力形态,推动制造体系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引入机器视觉、智能感知和自主学习等先进技术,现代生产系统获得了自主决策
-
科技赋能纺织革新 魏桥智造引领产业变革
一、展厅藏“奇布”,微米之间解除行业痛点步入魏桥纺织的研发展示空间,一件件看似平常的服装中蕴含着前沿技术。企业推出的棉质凉爽T恤,在接触肌肤时能瞬间传递清新凉意,适合炎热季节;另一类吸光发热型服饰,则能将光线与体表温度高效转化为热能,在寒冷时节提供持续温暖。面对纳米纤维强度不足、难以用常规方法纺纱的难
-
AI中医舌诊系统亮相高交会 智慧科技赋能传统医学
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七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款融合人工智能与传统中医的诊断系统成为首日亮点。这项创新技术通过数字化的舌象分析,为参观者提供即时体质评估,引来众多观众亲身体验。在展区现场,体验者只需在智能设备前停留片刻,系统便能通过捕捉舌部特征生成详细的健康报告。一位参与者表示:"分析结果十
-
粤科院多项创新成果亮相高交会 智能感知与新材料受瞩目
嗅觉智能识别、创新骨修复材料、自主灭蚊设备……广东科研机构的多项创新成果在近期举办的国际科技博览会上集中呈现。11月中旬,以“创新驱动发展 跨界协同共创”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博览会在深圳举行。广东省科学院在此次盛会上发布了二十余项自主研发成果,涵盖环境感知、生物医疗、新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
-
进博会展示AI新图景:智能科技赋能基建与医疗升级
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科技展区成为关注焦点,多家国际知名企业集中呈现了人工智能在基础建设与健康医疗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在工业制造板块,德国科技企业西门子推出了面向中国市场的生成式工业AI辅助系统,该技术率先应用于汽车智能制造环节,有望将编程周期缩短近三分之一。同时,西门子还与国内金属建筑企业共同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