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科技成果转化的破局之道
近年来,我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率先推出"三项改革"举措,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难题。自2022年实施以来,这项改革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让沉睡的专利技术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场创新变革中,众多科研团队勇当"探路者",他们带着潜心研发的科技成果,从安静的实验室走向火热的市场一线。这些曾经束之高阁的研究成果,如今正在生产线上实现价值,在产业链中创造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
在铜川之光光电科技公司,梁磊与罗飞这对搭档正演绎着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动故事。一个是深耕技术研发的学者,一个是深谙市场之道的实践者,两人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探索之路,恰是陕西科技体制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
作为科教资源富集却长期面临转化瓶颈的省份,陕西虽坐拥大量创新成果,却始终被"不愿转、不敢转、没钱转"的困境所困扰。2021年,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陕西率先在部分高校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为科研人员松绑赋能。
起初,面对这场改革,梁磊心里也充满犹疑——放下教鞭投身商海,这条路能走通吗?转机出现在2022年3月,当试点范围扩大到省属理工类高校时,他敏锐地意识到:政策的东风来了。在制度创新的护航下,这位曾经的学者终于卸下思想包袱,带领团队迈出了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创业之初,梁磊团队就面临着设备短缺的窘境。他们四处奔走,向学院、研究所借用实验器材,像拼图一样凑齐了基础研发条件。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从专利到产品的跨越,远比想象中更为艰难。
在无数个日夜的攻坚克难后,这支团队终于迎来了突破。他们创新性地运用光声光谱技术,成功研制出国产高精度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这项名为"全光双共振增强型光声光谱气体分析仪"的核心技术,一举打破了国外在碳监测领域的技术垄断。如今,这项自主创新的成果已在多个国家级碳监测试点得到应用。
铜川市作为秦创原"三项改革"的先行试验区,率先见证了科技转化的硕果。通过与梁磊团队的深度合作,当地建成了全省首个生态大数据管理平台,为全国碳监测试点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这场产学研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着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三项改革"如同一把钥匙,解开了长期束缚科研人员的制度枷锁。在政策红利的催化下,越来越多像梁磊、郑益朋这样的科研工作者,正将实验室里的"沉睡专利"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真金白银"。这些被激活的创新资源正加速流向企业,让陕西的科研力量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
如今,梁磊团队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他们创新性地将光声光谱技术与高光谱成像相结合,开发出具有高分辨率、强穿透性的生物医学检测系统。这项突破性技术已成功实现肿瘤细胞的精准识别,并完成了原理样机的验证,为医疗诊断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
更多文章
-
智能科技驱动制造业革新 构筑新型生产力核心引擎
作为引领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全球制造业发展格局。在工业制造领域,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正催生新的生产力形态,推动制造体系向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转型。智能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通过引入机器视觉、智能感知和自主学习等先进技术,现代生产系统获得了自主决策
-
科技赋能纺织革新 魏桥智造引领产业变革
一、展厅藏“奇布”,微米之间解除行业痛点步入魏桥纺织的研发展示空间,一件件看似平常的服装中蕴含着前沿技术。企业推出的棉质凉爽T恤,在接触肌肤时能瞬间传递清新凉意,适合炎热季节;另一类吸光发热型服饰,则能将光线与体表温度高效转化为热能,在寒冷时节提供持续温暖。面对纳米纤维强度不足、难以用常规方法纺纱的难
-
AI中医舌诊系统亮相高交会 智慧科技赋能传统医学
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十七届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一款融合人工智能与传统中医的诊断系统成为首日亮点。这项创新技术通过数字化的舌象分析,为参观者提供即时体质评估,引来众多观众亲身体验。在展区现场,体验者只需在智能设备前停留片刻,系统便能通过捕捉舌部特征生成详细的健康报告。一位参与者表示:"分析结果十
-
粤科院多项创新成果亮相高交会 智能感知与新材料受瞩目
嗅觉智能识别、创新骨修复材料、自主灭蚊设备……广东科研机构的多项创新成果在近期举办的国际科技博览会上集中呈现。11月中旬,以“创新驱动发展 跨界协同共创”为主题的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博览会在深圳举行。广东省科学院在此次盛会上发布了二十余项自主研发成果,涵盖环境感知、生物医疗、新材料等多个前沿领域,
-
进博会展示AI新图景:智能科技赋能基建与医疗升级
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科技展区成为关注焦点,多家国际知名企业集中呈现了人工智能在基础建设与健康医疗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在工业制造板块,德国科技企业西门子推出了面向中国市场的生成式工业AI辅助系统,该技术率先应用于汽车智能制造环节,有望将编程周期缩短近三分之一。同时,西门子还与国内金属建筑企业共同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