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浪潮涌齐鲁——山东“AI+”赋能千行百业
在济南中移齐鲁创新院的实验室里,一只灵活敏捷的机械狗正与工程师们"亲密互动"——它能自主避障、听懂指令,甚至能完成复杂环境下的巡检任务。这一幕生动展现了山东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8月6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专题记者会,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建设。从智能制造到智慧生活,齐鲁大地正掀起一场"AI+"的创新浪潮。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在智能工厂的流水线上,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里,处处可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实践。这些扎根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正用创新智慧书写着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篇章。
各行各业开启“寻宝游戏”
山东人工智能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省AI产业规模已超650亿元,在全国市场占比接近一成。在这片创新沃土上,AI技术正像一把万能钥匙,为各行各业打开转型升级的新空间。
在青岛,一项革命性的海洋智能应用正在改变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国实科技研发的"灵龙"智能系统,就像为每位渔民配备了一位永不疲倦的海洋顾问。公司高级总裁谭华向记者演示:只需简单询问,"灵龙"就能精准预判海况风险,实时追踪渔船动态。这个基于"海悟"和"船寻"双引擎的智能平台,不仅能7×24小时监控数万艘渔船的航迹,还能自动识别违规作业、生成执法报告,将传统需要数小时的人工核查工作压缩到分钟级。
更令人惊叹的是,国实科技已构建起完整的海洋AI产品矩阵。从"问海"气象分析到"海星"资源评估,这些创新应用正在青岛、烟台等沿海城市落地生根,甚至辐射至福建漳州、泉州等地。渔民们笑称,现在只需一部手机,就能把整片大海"装进口袋"。这种将前沿AI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正是山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写照。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政和科技打造了一款革命性的"数字智囊团"。这家企业开发的智能科创管理系统,正在重新定义研发管理的边界。系统通过AI算法深度渗透科研全周期,从项目孵化阶段的可行性研判,到研发过程中的资源调配,再到团队绩效的实时诊断,构建了一个会"思考"的研发大脑。
"我们让数据成为最好的科研顾问。"公司掌舵人朱涛这样描述系统的价值。这套智能平台不仅能精准捕捉每笔研发投入的流向,更能预见技术转化的可能性。特别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系统实现了从专利孵化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护航——既当得了"技术侦探",及时发现侵权风险;又做得好"价值伯乐",精准评估专利含金量。这种创新管理模式,正在帮助科技企业把实验室的智慧结晶,转化为市场竞争的真金白银。
打通落地“最后一公里”
在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化的浪潮中,浪潮集团打造了一座特殊的"智能工厂"——这里不生产实体产品,而是批量制造各类AI解决方案。从政务热线智能客服到企业数智员工,再到工业巡检机器人,这些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智能应用,都源自这座看不见的"数字车间"。
"我们搭建的是一个AI工业化生产平台。"浪潮云董事长肖雪介绍道。这个创新平台通过九大核心模块,实现了AI模型从研发到落地的全流程标准化生产。就像汽车工厂的流水线一样,它能够根据不同行业需求,快速定制和批量生产各类智能应用。这种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AI技术的应用门槛,更让复杂的算法变得触手可及,真正让智能技术走出实验室,走进千家万户。在齐鲁大地上,一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革命正在悄然推进。由中国移动与山东省政府共建的中移齐鲁创新院,用短短12个月时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研发出行业首创的"芯合"异构超融合软件架构,更构建起覆盖全省的智能计算网络体系,为山东数字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这个新型研发机构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AI生态支撑体系。"我们构建了双训练中心、双推理中心的计算集群,智能算力规模突破1000P,同时汇聚了超过2000PB的行业数据资源。"创新院院长郑晓莉介绍道。更关键的是,该院自主研发的"九天·众擎"大模型平台已衍生出40多个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就像为AI应用开发搭建了一个功能完备的"技术超市"。
这种创新模式正在改变传统AI应用的开发范式。通过将算力资源、数据资产和模型能力模块化组合,企业可以根据具体场景需求,像点菜一样快速获取定制化的智能服务方案。从智能制造到智慧农业,这套"即插即用"的技术供给体系,正在让AI技术真正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普惠性工具。
为人工智能产业成长提供养料
数据如同人工智能的"血液",没有高质量的数据支撑,再先进的大模型也难以发挥价值。"就像人类不仅需要大脑,还需要感官系统来感知世界。"一位行业专家形象地指出。
山东省工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通过开展AI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评选,不仅加速了技术落地,更搭建起产业协同创新的桥梁。值得注意的是,山东本土成长起来的人工智能企业各具特色——有的专注算法研发,有的深耕行业应用,展现出差异化发展路径。
"我们正在构建更富活力的创新生态圈。"该负责人强调。通过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山东希望培育出更多"专精特新"的AI企业,形成技术、人才、资本良性循环的创新矩阵,为人工智能产业筑牢发展根基。这种生态化的发展思路,正在让齐鲁大地成为AI创新的沃土。在齐鲁大地的人工智能创新版图上,各领域领军企业正以差异化路径夯实产业根基。浪潮集团构建的智能生态平台,将技术研发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打造了从人才培养到成果转化的完整服务链条。政和科技则建立起庞大的数据资源库,通过对6亿余条产业数据的精细化标注,为AI模型训练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
海洋科技领域,国实集团正联合国家级科研机构共建行业应用中试基地,其打造的海洋大模型矩阵不仅填补了领域空白,更为国家海洋战略提供了智能支撑。而中移齐鲁创新院则立足山东特色产业,与各行业龙头开展深度协同,推动智能技术在政务、工业等场景的融合创新。
这些看似基础性的布局,实则正在构筑山东AI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像建造摩天大楼需要坚实的地基,这些企业在数据积累、平台搭建、生态培育等方面的持续投入,正在为山东人工智能产业的腾飞积蓄强劲动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赋能,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已清晰可见。
更多文章
-
浦江论坛科创成果涌现,中外项目共拓未来产业
9月21日,上海张江科学会堂内,2025浦江创新论坛尚未正式开幕,一楼两大并行展会已率先掀起科创热潮。左侧的“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集中呈现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右侧的“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则汇聚全球创业项目路演,共同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上海先导产业与未来战略方向。1.机器人也秀身材,走到老外展位
-
四川突破高纯钼粉制备技术,建成全球最大4N级生产线
在日常生活中,从液晶显示屏、半导体芯片到太阳能电池板,许多高科技产品的制造都离不开一种关键材料——高纯钼粉。它不仅直接影响产品性能,也关乎供应链稳定与成本控制。在近日召开的2024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成都虹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四川大学、虹波钼业、鼎泰新材料共同完成的“高端溅射靶材
-
日本团队研发高灵敏柔性光学传感器,响应仅33毫秒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在《光学快报》上发表了一项创新成果: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柔性光学触觉传感器,能够同步感知压力的位置与大小,并兼具高灵敏度与优异稳定性,其响应时间最快可达33毫秒。该技术有望应用于下一代机器人触觉系统、高精度医疗检测设备以及反应更敏捷的可穿戴电子产品中。研究团队制作出一款尺寸
-
空间数据安全迎革新,AI与区块链构筑防护体系
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从智能手机到智慧城市,从物流导航到灾害预警,空间数据——即记录地理位置信息的数字化足迹,已成为支撑社会运行的核心要素。它不仅能够回答“何处”,更能揭示“何时”“何人”甚至“为何”,从而赋能预测、决策与系统优化,广泛应用于国家安全、精准农业、气候监测和智慧管理等关键领域。然而,随着空
-
杜克大学研发新型显微镜,单次成像兼顾大视野与高分辨率
美国杜克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光学快报》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开发出一种名为“PANORAMA”的新型显微镜系统,能够在单次曝光中直接获取大视场、高分辨率的图像,无需逐点扫描或机械调焦。该系统成像范围可达硬币大小,分辨率高达亚微米级,单张图像像素达千兆级别,清晰度远超普通智能手机摄像头10至50倍,有望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