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新篇章:咸宁科创中心迎来首批入驻项目
8月4日,咸宁市举行科技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暨项目签约活动。活动现场,武汉纺织大学、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科研平台与咸宁科技创新中心达成合作,5家投资机构与8个高新技术项目现场签约入驻。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等学界专家,以及咸宁市主要领导共同出席见证。这一科创平台的启用,标志着咸宁市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培育创新生态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咸宁市市长在启动仪式上指出,近年来,咸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产业为基、创新为魂"的发展格局。通过系统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全市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包括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省级产业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的启用,是落实省级科技创新部署的关键举措。该中心将与武汉离岸科创园形成"双园联动"机制,重点服务本地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市政府将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汇聚海内外优质项目和高端人才。这一布局体现了咸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的决心,通过构建"研发在外地、转化在本地"的协同创新模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卫林指出,咸宁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为区域创新发展搭建了重要平台。作为首批入驻机构,武汉纺织大学咸宁研究院将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既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也为湖北建设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签约环节亮点纷呈:咸宁高新区与武汉大学等4所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聚焦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同时引进孚骥电子、太宇星空等8家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涵盖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这些合作将有效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形成"高校研发-企业转化-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为咸宁培育发展新动能提供持续支撑。
启动仪式前,与会嘉宾实地考察了咸宁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研究院及高新区低空经济示范基地的入驻,展现了中心多元化的创新布局。在签约环节,咸宁高投集团与中交雄安租赁、深创投等5家知名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同设立产业基金,为科创项目提供全周期金融服务。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咸宁正构建起"科研机构+产业平台+金融资本"的立体化创新生态体系。
更多文章
-
AI算力催生供电新赛道 模块化电源设备迎风口
一、小型设备填补供应缺口为满足爆发式增长的AI算力需求,数据中心正积极寻求替代供电方案。小型燃气轮机与燃料电池制造商异军突起,成为这一轮能源竞赛中的黑马。面对传统大型燃气轮机长达数年的交付周期,科技企业将目光转向了交付迅捷的模块化发电设备。以燃料电池见长的布鲁姆能源公司股价实现爆发式增长,其与多家电力
-
智慧警务构筑立体安防 科技手段护航城市平安
一、“无人机+警务”织密景区安全防护网在哈尔滨知名景区及人流密集区域,公安机关创新引入警用无人机系统,构建空地协同的安防新模式。道里公安分局通过配备专业飞行装备、培养技术骨干,建立起现代化的警用航空工作体系。无人机凭借其广阔视野与快速机动特性,在重点区域实施常态化空中巡查,实时监测人群密度与异常动态,
-
数字力量激活嘉兴新貌:借智升级 融合创新引领未来
一、新技术:智能内核 催生发展动能在嘉兴南湖高新区的一处现代化车间中,工程师们正专注地将标准化组件拼装成微缩卫星。这些精巧的设备重量仅约20公斤,却具备不亚于传统大型卫星的功能。星众空间(嘉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这一领域的探索者。企业负责人介绍,团队正致力于构建一个由百余颗微型遥感卫星组成的空间观测网
-
校地协同激发西安科创活力 实验室成果加速迈向产业
西安以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位于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实验楼内,高端科研设备持续运行,工程师们专注分析数据——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实验室,而是面向社会开放的共享平台。近年来,通过深化校地协同,一批高技术成果从校园走向生产线,成为拉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
-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领域 我国明确智慧健康发展路径
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家卫健委联合发改委等五部门近日共同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人工智能+医疗卫生”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以智能技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向更高质量迈进,持续提升全民健康服务水平。这份文件既是技术应用的实施指南,也承载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郑重承诺。意见系统规划了“人工智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