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高校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破解科研数据互通难题

发布时间: 访问量:2

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标准化建设正成为打通产学研闭环的关键支撑。近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主导的两项重要标准规范相继进入审核发布阶段——一项医疗数据流通国家标准已获核准,另一项涉及多组学数据的国际标准也进入国际审批流程。这些标准将为科研数据的共享与应用建立统一规范。

当前,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标准化工作已成为衡量科技创新体系成熟度的重要指标。以往科研活动中,由于不同机构采用各异的技术路径和测量方法,导致大量优质数据难以实现跨平台交互,形成了众多"信息孤岛"。这种现象在快速发展的前沿学科中尤为明显。

以人类生物特征研究为例,该领域涉及基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维度参数的整合分析。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标准,相同样本在不同实验室可能得出迥异的结果。这种标准缺失状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阻碍了人工智能模型训练等后续开发工作。

面对这一共性难题,上海多所高校正在积极构建标准化创新体系。复旦大学通过设立专门的标准化研究中心,已在生物特征研究领域建立了三十余项技术规范。这些实践正在向其他学科辐射,近期成立的介孔材料标准化工作组就是典型例证。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被提上日程。今年秋季学期,复旦大学创新性地开设了标准化与质量管理跨学科课程,汇集了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法学等多个领域的师资力量。这种培养模式旨在让科研新生代在学术起步阶段就树立标准意识。

专家指出,完整的创新链条包含三个关键环节:基础理论探索、应用技术研发和标准体系建立。其中标准制定既是创新过程的收官之作,也是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只有实现科技创新与标准建设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更大话语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