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激活创新引擎:科技驱动产业升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 访问量:6

一、强化系统谋划,以战略眼光统筹布局

山东在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展现出全面而周密的战略规划。其核心框架被概括为“双轮驱动、多业并举”的有机整体——前者代表由省级主管部门主导制定的两大纲领性方案,分别聚焦科技创新带动支柱产业升级与前沿领域战略布局;后者则体现为围绕十九个核心产业板块制定的专项科技攻坚方案,形成覆盖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空天应用、智能装备、食品加工等关键领域的行动网络。这种架构折射出山东对科技与产业内在联系的深刻洞见。

自去年启动专项计划以来,该省已陆续在人工智能、芯片制造、精密机床、清洁能源、先进材料等十三个重点领域推出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今年又新增智能装备、食品加工、纺织服装、金属材料四大专项行动,实现了对全部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引导全覆盖。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推进机制,彰显了山东在科技治理方面的高度协同性与整体性。它超越了碎片化的政策支持模式,转而针对产业链各环节的瓶颈与核心需求,系统配置技术创新要素。

二、推动双链协同,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

山东促进科技创新的另一显著特征,是实现产业需求与科研攻关的深度耦合。在智能装备领域,该省着力突破精密传动、智能控制、自主决策等核心技术瓶颈,构建从核心组件到整机系统的完整技术体系。

同时,通过建设百个示范性应用场景,推动智能装备在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物流运输、健康服务等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在食品工业领域,秉持健康安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发展理念,建立全流程质量追溯技术系统,计划开发超过百类新型健康食品。纺织行业则加速向高附加值、环保化、数字化方向转型,重点突破人造器官、医疗防护等生物医用材料,研发满足航空航天、精密电子等特殊需求的先进纤维材料。

这些规划均配有清晰可衡量的目标与实施机制。根据规划,到2028年,将突破关键技术与基础研究瓶颈200余项,获得具有开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80余项,培育形成20个以上特色产业集群。

三、促进成果转化,释放创新增长效能

山东的科技创新体系已进入收获期。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技术成果相继问世:全球推力最大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大直径盾构装备正式投产,亚洲首座圆柱型浮式能源平台启航运营,柴油机热效率再创世界新高。此外,在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新型光电晶体等前沿领域也实现全球技术引领。

这些成就得益于持续强化的研发投入体系。去年全省研发经费增幅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山东正加速构建高水平研发载体,在智能装备、食品工程、纺织科学、金属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超过120个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凸显。在今年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指南中,超七成技术需求源自企业,九成以上重点研发计划由企业组织实施。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正持续转化为经济发展质效,前三季度全省经济总量突破7.7万亿元,同比增长5.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领域投资增幅超过20%,新兴行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

山东的探索,展现了一个传统产业大省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实践智慧。它并非追求单一技术突破,而是致力于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让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紧密协作,使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

在当前全球科技格局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山东的实践不仅为区域发展注入新动力,更为全球产业变革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发展范式。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