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创新长城保护模式 试点应用机器人巡检技术
北京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领域的应用。目前正在构建长城资源信息与监测预警系统,规划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并试验性采用四足机器人开展巡检工作,显著提升了巡查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
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上获得的信息。
一、累计修缮长城墙体超过20公里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褚建好表示,北京将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阐释长城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保护实践模式。
褚建好介绍,北京通过加强协同治理,构建起长城系统性保护新格局。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积极探索"长城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60多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完成超过20公里长城墙体的修缮工作。在全国率先推行研究性修缮模式,试点将考古工作全程融入修缮过程,为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京还研究优化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实施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在确保保护效果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八达岭长城景区改造、中国长城博物馆提升等重点项目,整合沿线资源,打造高质量长城文化旅游品牌,使长城保护成果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
二、试点应用四足机器人进行巡检
褚建好指出,北京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保护能力实现新提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中的运用。正在建设中的北京长城资源信息及监测预警平台,配合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和四足机器人巡检试点,显著提高了巡查工作的效率与精准性。特别是通过实施八达岭长城数字化保护管理示范区、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等项目,全面应用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模等技术,建立起全程可追溯的数字化档案,为长城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提供技术支持,树立了数字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典范。
三、建立起约500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
褚建好强调,北京加强文化阐释传播,实现长城文化弘扬新突破。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播平台。持续举办北京长城文化节、夜游长城等品牌活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宣传窗口。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吸纳社会资金数千万元用于修缮保护,组建起约500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保护格局。
同时,注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依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与英国哈德良长城等遗产地建立对话机制。借助重大外交活动展示长城文化魅力,制作的《外国领导人登长城》短视频、《长城长》纪录片等作品获得良好反响,有效提升了长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下一步,北京将继续深化长城保护利用各项工作,让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更多文章
-
山东人工智能技术出海,助力多国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近日济南举办的东盟与中日韩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上,一朵来自山东平阴的玫瑰成为关注焦点。通过运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中韩码”系统,韩国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了解这朵玫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这一创新应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跨境贸易中的实际价值。据技术企业代表介绍,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数据上链与多语
-
智慧科技赋能海洋渔业,数字化平台亮相海博会
在近日开幕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海洋经济博览会上,浪潮智慧科技及其旗下专业公司集中展示了在智慧海洋信息化领域的最新成果。作为体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展会,海博会已成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此次企业重点展出了人工智能平台、海洋产业互联网系统、智能养殖与渔港管理等解决方案,全面呈现了其
-
北京创新长城保护模式 试点应用机器人巡检技术
北京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领域的应用。目前正在构建长城资源信息与监测预警系统,规划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并试验性采用四足机器人开展巡检工作,显著提升了巡查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上
-
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 四川制造护航载人飞天任务
戈壁滩的夜幕中,一道耀眼的火焰划破天际,向着浩瀚太空进发。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43秒,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分别担任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覆盖了我国现有的三类航天员岗位。中国载人航
-
人工智能驱动交通变革,智慧物流提升运输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交通运输领域,为人员流动与货物运输带来全新模式。这一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更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十五五”规划方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获得科技有力支撑。多位行业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生态的持续融合,未来有望真正实现高效便捷的人员出行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