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创新长城保护模式 试点应用机器人巡检技术

发布时间: 访问量:11

北京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领域的应用。目前正在构建长城资源信息与监测预警系统,规划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并试验性采用四足机器人开展巡检工作,显著提升了巡查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

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上获得的信息。

一、累计修缮长城墙体超过20公里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褚建好表示,北京将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长城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阐释长城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保护实践模式。

褚建好介绍,北京通过加强协同治理,构建起长城系统性保护新格局。秉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积极探索"长城文化+"融合发展路径。"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60多项长城抢险加固工程,完成超过20公里长城墙体的修缮工作。在全国率先推行研究性修缮模式,试点将考古工作全程融入修缮过程,为科学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北京还研究优化长城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实施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的精细化管理。在确保保护效果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八达岭长城景区改造、中国长城博物馆提升等重点项目,整合沿线资源,打造高质量长城文化旅游品牌,使长城保护成果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和民生改善。

二、试点应用四足机器人进行巡检

褚建好指出,北京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保护能力实现新提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大力推进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中的运用。正在建设中的北京长城资源信息及监测预警平台,配合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和四足机器人巡检试点,显著提高了巡查工作的效率与精准性。特别是通过实施八达岭长城数字化保护管理示范区、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等项目,全面应用三维扫描、数字化建模等技术,建立起全程可追溯的数字化档案,为长城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提供技术支持,树立了数字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典范。

三、建立起约500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

褚建好强调,北京加强文化阐释传播,实现长城文化弘扬新突破。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传播平台。持续举办北京长城文化节、夜游长城等品牌活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宣传窗口。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吸纳社会资金数千万元用于修缮保护,组建起约500人的长城保护员队伍,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的保护格局。

同时,注重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依托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与英国哈德良长城等遗产地建立对话机制。借助重大外交活动展示长城文化魅力,制作的《外国领导人登长城》短视频、《长城长》纪录片等作品获得良好反响,有效提升了长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下一步,北京将继续深化长城保护利用各项工作,让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