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突破毫秒级动态成像,揭示神经突触传递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经科学研究。该团队历经十五年持续探索,成功开发出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完整捕捉到突触囊泡在神经传递过程中释放与回收的动态结构,并据此提出全新的“亲吻-收缩-逃逸/融合”模型,为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争议画上句号。
人类大脑中数百亿神经元依靠突触间的信号传递实现复杂功能,而突触囊泡作为神经递质的载体,其释放机制一直是领域内的核心问题。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界围绕其过程形成了“全融合”与“亲吻-逃逸”两种对立假说,但因该过程在毫秒时间与纳米尺度内完成,传统技术难以捕捉瞬时结构变化,争议长期悬而未决。
为突破这一瓶颈,毕国强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力量,创新融合光遗传学控制与投入式快速冷冻技术,实现了对神经元活动过程的毫秒级“动态定格”。实验通过在神经元中导入光敏蛋白,利用激光精准激发动作电位,随后在设定时间点将样品瞬间冷冻固定,从而在囊泡释放的不同阶段获取结构快照。
通过对上千套三维结构数据的系统分析,研究团队揭示出囊泡释放与回收是一个包含三个连续阶段的动态过程:囊泡首先与突触前膜建立纳米孔道连接,随后迅速收缩为体积减半的小泡,最终多数囊泡以“逃逸”方式回收再利用,少数发生完全融合。这一中间“收缩”阶段的确认为理解神经信号高效传递的结构基础提供了关键证据。
该研究不仅解决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关键争议,也为探索脑功能机制及相关疾病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同时,这项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平台的建立,为观测病毒入侵、细胞分泌等其它快速生命过程提供了创新方法支撑。
更多文章
-
成都投用全国首批粮食气膜仓,科技储粮实现保质降耗
秋收过后,正值粮食入库时节。近日,记者随“筑牢大国粮仓”采访团走进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央储备粮新津直属库,探访国内首批投入使用的气膜结构粮仓。四座通体雪白、弧形穹顶的巨型仓体引人注目,它们已平稳运行两年,主要用于储存大豆。与传统仓型不同,气膜仓采用三层复合结构:外层为PVDF膜材,具备优异防水性能;中间是聚
-
杭州健康大会展示人机协作新科技,智慧医疗勾勒未来图景
10月16日,2025健康产业高质量合作发展大会在杭州启幕。本次大会致力于构建一个连接政府、企业、学术、研究与资本的多方平台,推动健康产业全链条的深度协作与生态共建。展会现场,程天科技带来的下肢外骨骼康复设备引起广泛关注。一位行动受限的体验者借助该设备实现了自主站立与缓步行走。据介绍,这类融合人工智能与机器
-
深港青年共展海空科技,无人机与冲浪点亮湾区嘉年华
10月17日,一场融合海洋运动与无人机科技的嘉年华活动在深圳盐田区上演。来自深港两地的50余名青年齐聚一堂,在蓝天碧海之间,共同呈现了一场科技与体育交融的精彩盛会。活动以无人机编队飞行与电动冲浪竞速同步启动为亮点。空中,无人机拉起“山海共行动 智启十五运”的醒目标语;海面,五名冲浪选手驾驭电动冲浪板破浪前行
-
中国科大突破毫秒级动态成像,揭示神经突触传递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国强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神经科学研究。该团队历经十五年持续探索,成功开发出毫秒级时间分辨冷冻电镜技术,首次完整捕捉到突触囊泡在神经传递过程中释放与回收的动态结构,并据此提出全新的“亲吻-收缩-逃逸/融合”模型,为长达半个世纪的学术争议画上句号。人类大脑
-
人工智能助力残疾人创业,数字技能点亮乡村未来
近日,长沙市残联在宁乡组织开展了一场面向残疾人士的“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振兴”专项培训。活动以提升数字能力、拓展创业路径为目标,通过系统化课程与多样化教学形式,帮助学员掌握前沿技术,融入乡村发展浪潮。本次培训围绕“认知—实操—融合”三大环节,精心设计了实用且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不仅涵盖人工智能在新媒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