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基建盛宴背后:云厂商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发布时间: 访问量:10

在全球AI浪潮的推动下,科技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一个关键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云服务商是否真正从中获得了可观收益?

近期美股市场上,芯片制造商与云服务商的股价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英伟达、AMD等芯片企业股价持续走高,而云服务商的盈利状况却引发担忧。据披露的内部文件显示,甲骨文在近期季度的AI云业务毛利率仅为14%,远低于其整体业务70%的毛利率水平。这一数据让市场开始重新审视云厂商在AI热潮中的真实盈利状况。

一、AI刺激下,算力资源供不应求

在人工智能应用爆发的推动下,全球云计算市场正经历快速增长。据统计,2024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已接近7000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约2万亿美元。这种增长主要来自于企业对AI算力的迫切需求。

三大云服务巨头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均报告了AI相关业务的显著增长。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这三家企业的AI服务总收入将从今年的300亿美元激增至2030年的16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

然而,算力供给却难以跟上需求的步伐。有消息显示,微软数据中心的资源紧张状况可能持续到明年上半年。该公司高管此前曾表示,算力供需失衡的状况预计将延续至明年年底。

在这场算力竞赛中,甲骨文成为一匹黑马。该公司最新财报显示,其未来待履行合同金额飙升至455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四倍。这一惊人增长主要得益于与OpenAI、xAI等知名AI企业签订的大规模云服务合约。

不过,业内专家对甲骨文的长期前景持不同看法。有分析认为,由于客户集中度较高,加之在AI芯片和软件领域缺乏核心技术优势,甲骨文可能难以维持当前的增长态势。该公司的估值水平也已高于行业平均,显示出市场对其预期过高。

二、增收不增利,是个例还是常态?

甲骨文AI云业务毛利率偏低的情况,引发了市场对整个行业盈利能力的担忧。有分析指出,作为云服务市场的后来者,甲骨文可能正通过降价策略争夺市场份额,这直接压缩了其利润空间。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头部云厂商正在通过自研芯片降低对芯片供应商的依赖,而甲骨文则仍需深度依赖英伟达等芯片制造商。

不过,也有分析师对云服务商的长期盈利能力保持乐观。他们认为,当前利润率较低主要源于技术更新换代的过渡期。随着新一代芯片的大规模部署和业务规模的扩大,毛利率有望得到改善。

行业专家指出,在AI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利润率存在显著差异。越接近产业链底层的环节,通常拥有更强的生态控制力和利润空间。云服务作为能力供给型业务,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规模效应和总体收益,而非单纯追求高毛利率。

尽管当前面临盈利压力,但头部企业仍在持续加大算力投入。这反映出市场对AI应用的需求仍在快速增长,从模型训练到推理应用的整个链条都呈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云厂商的巨额投入或许正是为把握长期市场机遇所做的必要布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