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速成型,深圳贡献核心力量
近日,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迎来重要进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透露,当前已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标准30项,另有84项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构建起覆盖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安全治理的完整标准体系。在这一国家战略推进过程中,深圳市凭借前瞻布局、企业创新和国际化参与,成为推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政策体系持续赋能,标准与产业互促共进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2024年突破7000亿元大关,并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标准作为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的基础支撑,其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在已发布的30项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中,深圳主导或参与制定的达到6项。同时,深圳本地标准化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地方标准32项,2024年全年发布引领性地方标准202项,创下历史新高。此外,深圳企业参与研制的国内标准达7464项,国际标准(含国外先进标准)3379项,展现出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的深厚积累。
这些成绩得益于深圳的前瞻性制度设计。2022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个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建立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的法规。2024年,深圳启动新产业标准体系领航、标准国际化跃升等六大工程,为人工智能标准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近期出台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了标准建设的具体路径。
在政策引领下,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深圳AI终端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行业领军企业。这一目标为标准化落地与产业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企业实践成标准创新“生力军”
深圳的人工智能企业不仅是技术应用的探索者,更是标准制定的积极参与者。2024年10月,荣耀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牵头发布《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2024年)》,成为行业首个覆盖智能等级划分的标准化成果。2025年5月,IEEE智慧终端标准委员会在深圳召开AI终端与低空经济标准化创新研讨会,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向国际舞台。
在生态建设方面,十方融海自主研发的“小智AI”多模态交互系统已吸引全球超过6万名开发者,接入硬件设备近50万台,衍生出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等多领域应用。其创始人陈劢表示,“小智AI致力于构建连接开发者、硬件厂商与用户的共创生态。”这一理念体现了深圳“技术+标准+场景”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专注于垂直领域的暗壳科技,其AIGC产品“暗壳AI”入选深圳市福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核心成员,并成为唯一入驻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展厅的AI产品,展现了深圳在细分领域标准实践中的前沿探索。
业内专家指出,标准已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国家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我国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标准体系,显示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思维。深圳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创新—标准输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不仅为国家标准建设贡献了智慧,更形成了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的示范模式。
随着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深圳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先锋城市,其标准化实践将继续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速成型,深圳贡献核心力量
近日,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迎来重要进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透露,当前已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标准30项,另有84项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构建起覆盖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安全治理的完整标准体系。在这一国家战略推进过程中,深圳市凭借前瞻布局、企业创新和国际化参与,成为推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一
-
中国统筹算力与能源布局,破解AI发展电力瓶颈
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带来的巨大电力需求,全球正面临一场新的能源考验。以一座千兆瓦数据中心为例,其年度耗电量几乎等同于一个中等规模城市的全年用电。若全球范围内AI大模型同时全速运行,电力供应能否跟上,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等地,随着数据中心不断扩张,居民电费显著上涨,折射出AI繁荣背后日益
-
科技助农“飞”速度 屯留无人机抢收解民忧
连日阴雨给秋玉米收获带来严峻挑战。关键时刻,屯留经开区迅速组织区内企业的无人机投入抢收一线,以科技创新破解了传统农业面临的“抢收难”困境。1.科技破局 无人机打通抢收“快车道”在屯留区李高乡西李高村的玉米田里,多架配备专业吊装设备的无人机正在紧张作业。它们灵活悬停在玉米秆上方,通过机械臂准确抓取成袋玉米
-
科技点亮文旅新图景:上海构建水陆空融合网络,重塑智慧旅游体验
在上海,一场以科技赋能旅游的实践正悄然展开。中国电信携手久事旅游集团与华为,共同打造了一套覆盖水、陆、空的5G-A与人工智能融合网络体系,并以黄浦江游轮为试点,推出AI智能眼镜租赁服务。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游览中的网络与服务短板,更以“科技+文旅”的创新模式,为上海乃至全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
-
花江峡谷大桥创双项世界纪录 中国智慧破解山区建桥难题
历经三年半的攻坚克难,花江峡谷大桥于2025年9月正式通车。这座横跨贵州深切峡谷的钢铁长桥,不仅以2890米的总长和625米的桥面至水面高度刷新世界纪录,其1420米的主跨更成为山区桥梁建设的全球新标杆。面对峡谷间变幻莫测的乱流强风,建设团队开创性地运用多普勒激光雷达进行立体化风场监测,结合风洞实验与数字模拟,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