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加速成型,深圳贡献核心力量

发布时间: 访问量:7

近日,我国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迎来重要进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透露,当前已正式发布人工智能国家标准30项,另有84项标准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中,构建起覆盖基础软硬件、关键技术、行业应用与安全治理的完整标准体系。在这一国家战略推进过程中,深圳市凭借前瞻布局、企业创新和国际化参与,成为推动标准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政策体系持续赋能,标准与产业互促共进

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在2024年突破7000亿元大关,并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标准作为引领技术创新和产业生态建设的基础支撑,其战略地位愈发重要。

在已发布的30项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中,深圳主导或参与制定的达到6项。同时,深圳本地标准化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地方标准32项,2024年全年发布引领性地方标准202项,创下历史新高。此外,深圳企业参与研制的国内标准达7464项,国际标准(含国外先进标准)3379项,展现出在标准化建设方面的深厚积累。

这些成绩得益于深圳的前瞻性制度设计。2022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首个以立法形式明确要求建立人工智能地方标准体系的法规。2024年,深圳启动新产业标准体系领航、标准国际化跃升等六大工程,为人工智能标准创新提供系统性支撑。近期出台的《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进一步细化了标准建设的具体路径。

在政策引领下,深圳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明确提出,到2026年,深圳AI终端产业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集聚不少于10家行业领军企业。这一目标为标准化落地与产业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企业实践成标准创新“生力军”

深圳的人工智能企业不仅是技术应用的探索者,更是标准制定的积极参与者。2024年10月,荣耀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单位牵头发布《终端智能化分级研究报告(2024年)》,成为行业首个覆盖智能等级划分的标准化成果。2025年5月,IEEE智慧终端标准委员会在深圳召开AI终端与低空经济标准化创新研讨会,推动中国技术标准走向国际舞台。

在生态建设方面,十方融海自主研发的“小智AI”多模态交互系统已吸引全球超过6万名开发者,接入硬件设备近50万台,衍生出智能家居、健康养老等多领域应用。其创始人陈劢表示,“小智AI致力于构建连接开发者、硬件厂商与用户的共创生态。”这一理念体现了深圳“技术+标准+场景”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

专注于垂直领域的暗壳科技,其AIGC产品“暗壳AI”入选深圳市福田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联盟核心成员,并成为唯一入驻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展厅的AI产品,展现了深圳在细分领域标准实践中的前沿探索。

业内专家指出,标准已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国家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我国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标准体系,显示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前瞻性思维。深圳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创新—标准输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不仅为国家标准建设贡献了智慧,更形成了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的示范模式。

随着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将迎来更加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深圳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先锋城市,其标准化实践将继续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