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文旅新生态:沉浸体验与智慧服务开启产业新篇章
在近日举办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上,一系列融合人工智能的文旅产品集中亮相。从360度全景沉浸观影、AR考古探索盲盒,到机器人乐队与仿生舞者,这些可触摸、可感知的科技应用,为参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也标志着文旅产业正从“走马观花”走向深度融合的智慧化阶段。
沉浸式场景构建,激活文化体验新形态
人工智能正在推动文旅体验从“观看”转向“参与”。湖南衡阳船山书院借助AI技术复原清代学者王夫之的讲学场景,让游客实现与历史人物的“跨时空对话”,将三百年来的哲学智慧与地方文化转化为可感知的爆款内容。江西南昌滕王阁则打造《千年一序滕王阁》VR体验项目,带领游客穿越回唐代盛宴现场,实现“人在画中游”的沉浸感受。
这些实践不仅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也推动了线上内容与线下场景的深度融合,开启了一种以视听与情感共鸣为核心的“新感官文旅时代”。文化资源得以以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触达公众,为文化传承注入持续活力。
智慧服务系统,实现精准高效运营
在服务优化方面,人工智能同样展现出强大效能。浙江杭州推出的文旅智能体“杭小忆”,依托全市文旅资源数据库,实时分析游客来源、行为轨迹与兴趣偏好,为不同群体定制个性化行程建议与内容推荐。西湖景区配套的“数字导游”系统,能够根据游客类型自动调整讲解内容——亲子游客接收到荷花科普知识,文化爱好者则听到岳王庙的深度历史解读。数据显示,使用该服务的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至5小时,景区二次消费额提升三成。
AI不仅优化了游客体验,也提升了产业运营的精准度与效率,成为推动文旅服务升级的关键力量。
智能行程定制,重塑游客角色与产业逻辑
人工智能还扮演着“个人旅行策划师”的角色。游客只需输入时间、预算与兴趣方向,几分钟内即可获得一份量身打造的旅行方案。越来越多年轻游客开始借助AI自主设计旅程,从传统的“旁观者”转变为行程的“参与者”乃至“共创者”。
从产业视角看,基于“大模型+大数据+强算力”的技术架构,AI能够深入分析海量用户数据,精准描摹游客画像,预判消费趋势,为产品开发与运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显著提升全行业运行效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让旅游业更好地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在人工智能的持续赋能下,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原则,通过技术迭代提升服务能级、创新内容形态、优化消费体验,文旅产业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逐步实现经济、民生与文化价值的协同共赢。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千行百业 开启智能应用新阶段
一、智能体时代已来随着数字技术持续演进,社会正经历从以信息和个人为中心的互联网阶段,迈向以智能系统为核心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不再仅是辅助工具,而是能够自主感知、判断并协同运作的数字主体,推动形成人机协作、智能互联的新型社会运行方式。行业专家指出,智能体作为融合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理解等能力
-
沪上高校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破解科研数据互通难题
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标准化建设正成为打通产学研闭环的关键支撑。近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主导的两项重要标准规范相继进入审核发布阶段——一项医疗数据流通国家标准已获核准,另一项涉及多组学数据的国际标准也进入国际审批流程。这些标准将为科研数据的共享与应用建立统一规范。当前,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
-
海淀区青少年科技嘉年华启幕 构筑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一、组建区域科教单位协作联合体启动仪式上,来自国家级科研机构、知名高等学府、前沿人工智能公司及科普场馆的代表共同见证了海淀区中小学科教资源联合体的正式启动。该协作机制是继本季度初校外教育资源平台搭建后,区域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育人工作的又一重要实践,旨在汇聚多方专业资源,构建学生走出校门的科学实践新空间
-
美方技术围堵多年未果 中国科技创新实现系统性崛起
近期有国际观察指出,尽管美国长期以来通过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等手段试图延缓中国科技发展步伐,但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悖。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中国不仅未受制于人,反而展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回顾通信技术发展历程,中国从2G时代的跟随者,逐步晋升为5G技术的全球引领者,并在6G专利布局中占据先
-
并行科技李津宇:MaaS模式推动海洋AI迈向新阶段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绝大部分面积,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近年来,高速运算与智能技术不断融合,推动海洋科学研究实现深刻变革。无论是风暴潮预警、卫星数据产品开发,还是立体监测体系优化和高精度预报模型应用,技术突破正持续强化海洋安全、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支撑能力。然而,行业在高速成长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