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团队铸就三峡工程水下与机组智能防护网
一、智能装备革新,筑牢大坝安全屏障
在国庆假期的宁静背后,三峡集团长江电力的青年检修团队正奋战在检修一线。这支以万刚为核心的年轻队伍,将技术创新作为守护大国重器的利器。面对传统检修中脚手架搭建耗时费力、高空作业风险大的难题,团队自主研发出泄洪流道移动检修平台,实现了多座电站高空检修的技术升级。
更令人振奋的是水下检修领域的突破。以往需要潜水员冒着巨大风险进行的水下作业,如今被智能水下机器人取代。这些“钢铁潜水员”将原本需要40天的检测任务压缩至20天以内,效率提升超五成。团队参与研发的水下智能检测机器人更实现了关键技术的国产化突破,具备亚米级定位和毫米级测量的精准能力,让长江流域多座电站的水下检修告别了“盲人摸象”的时代。
二、精密检测技术,护航机组稳定运行
在保障机组安全运行方面,团队研发的“顶盖空蚀在位检测装置”展现了精湛的技艺。面对仅20毫米的极端狭小空间,该装置如同精密“医疗探头”,能够实现0.15毫米级的高精度测量,为机组关键部件提供精准“诊断”。
同样令人瞩目的是激光熔覆机器人的应用。这种新型修复技术将原本需要半个月的检修工期大幅缩短至两天,同时使部件损蚀率降低近九成。在潮湿、狭窄的作业环境中,这些智能装备为机组披上了坚固的“合金铠甲”,确保了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这些创新成果不仅体现了团队的技术实力,更彰显了他们守护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三、青春力量传承,谱写清洁能源新篇
这支平均年龄仅32岁的年轻团队,在万刚的带领下形成了独特的工作理念。十四年的一线坚守,让万刚深刻体会到“用心”二字的分量。他坚持带领团队成员深入现场,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将技术创新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如今,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正守护着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去年9月,这条走廊上的110台机组实现满负荷运行,总出力突破7000万千瓦,为区域能源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在这份成绩背后,是年轻检修团队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更是新时代青年对使命担当的生动诠释。
面对未来,这支团队已经整装再出发。他们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用青春和智慧在祖国的江河大地上书写新的篇章,为守护大国重器贡献青春力量。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加速融入千行百业 开启智能应用新阶段
一、智能体时代已来随着数字技术持续演进,社会正经历从以信息和个人为中心的互联网阶段,迈向以智能系统为核心的新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不再仅是辅助工具,而是能够自主感知、判断并协同运作的数字主体,推动形成人机协作、智能互联的新型社会运行方式。行业专家指出,智能体作为融合机器学习与自然语言理解等能力
-
沪上高校牵头制定国际标准 破解科研数据互通难题
在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的进程中,标准化建设正成为打通产学研闭环的关键支撑。近日,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主导的两项重要标准规范相继进入审核发布阶段——一项医疗数据流通国家标准已获核准,另一项涉及多组学数据的国际标准也进入国际审批流程。这些标准将为科研数据的共享与应用建立统一规范。当前,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
-
海淀区青少年科技嘉年华启幕 构筑创新教育实践平台
一、组建区域科教单位协作联合体启动仪式上,来自国家级科研机构、知名高等学府、前沿人工智能公司及科普场馆的代表共同见证了海淀区中小学科教资源联合体的正式启动。该协作机制是继本季度初校外教育资源平台搭建后,区域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育人工作的又一重要实践,旨在汇聚多方专业资源,构建学生走出校门的科学实践新空间
-
美方技术围堵多年未果 中国科技创新实现系统性崛起
近期有国际观察指出,尽管美国长期以来通过出口管制、技术封锁等手段试图延缓中国科技发展步伐,但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悖。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等多个关键领域,中国不仅未受制于人,反而展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回顾通信技术发展历程,中国从2G时代的跟随者,逐步晋升为5G技术的全球引领者,并在6G专利布局中占据先
-
并行科技李津宇:MaaS模式推动海洋AI迈向新阶段
海洋占据地球表面绝大部分面积,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近年来,高速运算与智能技术不断融合,推动海洋科学研究实现深刻变革。无论是风暴潮预警、卫星数据产品开发,还是立体监测体系优化和高精度预报模型应用,技术突破正持续强化海洋安全、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支撑能力。然而,行业在高速成长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