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连绵挑战秋收 科技助力齐鲁大地“抢粮归仓”

发布时间: 访问量:12

一、无人机“空运”解困,秋收效率倍增

持续秋雨为山东大地带来了严峻挑战。自10月8日起,持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导致鲁西北地区田间积水严重,传统农机难以进场,成熟玉米面临滞留风险。

在菏泽鲁西新区的玉米田里,一场“空中运输”正在紧张进行。多架搭载专用吊具的无人机在雨幕中灵活起降,通过机械臂精准抓取装满玉米的编织袋,将其平稳转运至田边干爽区域。这种新颖的作业方式,有效避开了泥泞田地的限制。

“往年这时候,人陷在泥里挪不动步,现在无人机一个钟头就能干完五亩地的搬运。”当地农户王建民欣慰地表示。据悉,无人机单次运载量可达数十公斤,作业效率较传统人工提升近十倍,成为雨中秋收的“奇兵”。

面对特殊天气,当地政府迅速组建专业技术团队,通过实时气象监测和精准航线规划,确保无人机高效作业。在鲁西新区24.5万亩玉米田中,已有超过九成完成抢收,这得益于当地成立的多个指导组深入田间开展的精准帮扶。

二、智能农机显身手,减损增收见成效

在巨野县的广袤农田里,秋收战役同样如火如荼。该县72.1万亩秋粮正值收获关键期,针对田间积水的特殊情况,全县紧急调配84台履带式收割机投入作业。

这些专用设备轻松应对松软泥泞的田地,一次性完成摘穗、脱粒、秸秆还田等工序。在主要产区,新型智能收割机大显身手,实现日均收割面积超万亩,效率显著提升。

“趁着雨歇间隙,我们昼夜不停抢收,两百多亩玉米两天多就能完成。”种粮大户孔祥新介绍,收割后的粮食直接运往烘干企业,形成完整作业链条。

为应对高含水量导致的霉变风险,巨野县启动应急机制,烘干设备全天候运转,日处理能力达200余吨。同时,该县建设的43.6万亩高标准农田在本次抗灾抢收中展现出明显优势,完善的排灌设施有效缓解了积水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节能收割设备将机收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每亩可多收获30-50斤粮食。目前全县已统筹调度各类农机近1.5万台,全力保障秋收进度。

三、志愿服务暖人心,特殊群体获帮扶

秋收时节,一支支志愿服务队伍活跃在德州各地的田间地头。在宁津县洼刘村,志愿者们正冒雨帮助孤寡老人和残疾家庭抢收玉米。

泥泞的田地里,志愿者们分工协作,掰穗、装袋、运输各环节井然有序。“连续下雨让我心急如焚,多亏志愿者们及时相助。”视力不佳且行动不便的村民张长红激动地说。

面对持续降雨导致收割机无法作业的困境,当地街道办迅速组织800余名志愿者,采取分组包片方式,已帮助120余个困难家庭完成抢收任务。

同样在庆云县尚堂镇,8支专业服务队深入生产一线,重点帮扶留守老人和困难家庭。该镇通过明确责任分工、统筹农机调配,确保帮扶精准到户。同时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协助农户开展粮食烘干作业,全方位保障秋收顺利进行。

在这个特殊的收获季节,科技力量与人文关怀共同编织起一道坚实的保障网,守护着齐鲁大地的粮食安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