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四五”科创跃升:AI制药、大模型与国产邮轮突破
黄浦江的弓形弯道,恰似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满弓待发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展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担当”。
一、生物医药:AI驱动原创新药崛起
在上海浦东的英矽智能实验室内,全球首台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正加速新药研发。该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平台,仅用18个月就完成从靶点发现到候选化合物设计的抗纤维化药物开发流程,较传统模式缩短70%,药物已进入Ⅱ期临床。
上海凭借深厚的科研资源与产业生态,正成为“全球新”重磅药物的策源地。近年来,伏美替尼、呋喹替尼等原创新药崭露头角,接续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新势力。支撑这一成果的,是上海拥有的64位生物医药领域院士、28万从业人员,以及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构成的协同创新体系。
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7个一类新药和15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海外授权交易总额达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规模居全国首位。
二、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从徐汇西岸的“模速空间”到浦东张江的“模力社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格局正快速成形。作为全国大模型备案数量第二的城市,上海已推动43个备案模型落地,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在“模速空间”孵化的无问芯穹公司,两年内发展为服务全国20多个省份的准独角兽企业;而岩思类脑研究院则在浦东打造出全球领先的脑电大模型,并计划建设全球仅两家的斑马鱼全脑研发平台。场景开放、算力支持与资本联动,正推动上海在垂类模型领域形成集群优势。
三、国产大邮轮:高端装备自主链突破
在长兴岛与外高桥的造船基地内,中国船舶工业迎来历史性突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交付,第二艘“爱达·花城号”也已进入内装阶段。这意味着我国摘取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
邮轮建造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系统工程能力的体现。外高桥造船通过建设薄板智能车间、攻克重量控制与安全返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的船体建造。更重要的是,项目带动了供应链自主化能力的形成,扭转了初期“无议价权”的被动局面。目前,爱达邮轮旗下船只已服务近80万宾客,展现出高端制造与消费服务融合的价值潜力。
更多文章
-
西大附中悦来校办首届科技节 学生沉浸体验AI与无人机
一、科技展演启幕,多元活动赋能9月24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渝北悦来实验学校首届校园科技节正式启动。活动以“科技赋能教育,创新点亮未来”为主线,在学术报告厅及校园多个区域同步展开。现场设置了特斯拉智能汽车、巡检机器人、低空经济应用、无人机足球竞赛等30项科技互动项目,学生可亲手操控无人机、参与AI体育体验,在
-
欧亚科技会议西安开幕 共谋区域创新合作新路径
9月23日下午,2025欧亚经济论坛科技发展会议在西安高新区正式启幕。本次会议以“科创融通欧亚,开放共赢未来”为方向,旨在通过高层对话与专题研讨,加强欧亚国家在科技领域的互信协作,助力西安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陕西建设西部科创高地。开幕式由西安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辉主持。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
-
数贸会AI硬件引热潮 钉钉智能录音卡成焦点
在9月25日开幕的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人工智能产品成为现场亮点,尤其是各类AI硬件设备吸引众多国际客商关注。作为本届展会的重要参展方,阿里巴巴钉钉带来全新发布的AI钉钉1.0系列产品,其中首款AI硬件DingTalk A1录音卡成为展区人气产品,不少参观者专程排队体验,气氛热烈。DingTalk A1外观轻薄,厚度仅3.8毫米,
-
绵阳科博会即将启幕 三大展馆呈现科技盛宴
一、节俭办会:绿色低碳理念贯穿始终临近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开幕,绵阳市内已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火炬广场、绵阳机场等关键区域设置的倒计时装置与科技感造型相互映衬,吸引众多市民驻足打卡。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氛围营造突出未来风格和互动体验,同时在材料选用上强调环保与可持续,大量采用
-
人工智能将推动全球贸易增长近40% 多方协同破解应用挑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发布的《2025世界贸易报告》,在适当政策引导下,到2040年人工智能有望带动全球贸易规模扩大近40%,全球GDP预计增长12%至13%。这一数据凸显了人工智能作为关键驱动力对全球经贸发展的深远影响。在当前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通过以下路径为国际贸易注入新动能:显著降低贸易环节成本人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