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四五”科创跃升:AI制药、大模型与国产邮轮突破
黄浦江的弓形弯道,恰似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满弓待发的生动写照。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承载区,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展现出科技自立自强的“上海担当”。
一、生物医药:AI驱动原创新药崛起
在上海浦东的英矽智能实验室内,全球首台AI辅助决策的自动化机器人正加速新药研发。该公司借助人工智能平台,仅用18个月就完成从靶点发现到候选化合物设计的抗纤维化药物开发流程,较传统模式缩短70%,药物已进入Ⅱ期临床。
上海凭借深厚的科研资源与产业生态,正成为“全球新”重磅药物的策源地。近年来,伏美替尼、呋喹替尼等原创新药崭露头角,接续百济神州泽布替尼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新势力。支撑这一成果的,是上海拥有的64位生物医药领域院士、28万从业人员,以及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构成的协同创新体系。
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7个一类新药和15个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海外授权交易总额达198.3亿美元,同比增长30.5%,规模居全国首位。
二、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生态加速成型
从徐汇西岸的“模速空间”到浦东张江的“模力社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格局正快速成形。作为全国大模型备案数量第二的城市,上海已推动43个备案模型落地,2024年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在“模速空间”孵化的无问芯穹公司,两年内发展为服务全国20多个省份的准独角兽企业;而岩思类脑研究院则在浦东打造出全球领先的脑电大模型,并计划建设全球仅两家的斑马鱼全脑研发平台。场景开放、算力支持与资本联动,正推动上海在垂类模型领域形成集群优势。
三、国产大邮轮:高端装备自主链突破
在长兴岛与外高桥的造船基地内,中国船舶工业迎来历史性突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交付,第二艘“爱达·花城号”也已进入内装阶段。这意味着我国摘取了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
邮轮建造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系统工程能力的体现。外高桥造船通过建设薄板智能车间、攻克重量控制与安全返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毫米级精度的船体建造。更重要的是,项目带动了供应链自主化能力的形成,扭转了初期“无议价权”的被动局面。目前,爱达邮轮旗下船只已服务近80万宾客,展现出高端制造与消费服务融合的价值潜力。
更多文章
-
人工智能引领消费电子变革 全场景智慧生态加速成型
在近期举办的2025年度消费电子行业创新峰会上,业界专家普遍指出,人工智能正成为重构消费电子领域的关键力量。其技术正贯穿从底层研发到终端体验的全过程,驱动产业迈入创新发展的新周期。相关领导强调,产业要实现高质量成长,必须遵循“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以新供给激发新需求”的路径,持续推进技术融合、绿色协同与开
-
科技温度交织绽放 进博会通信保障展现双翼魅力
一、织密“AI+5G”智慧网,数字底座坚实稳固本届进博会期间,为应对展馆内密集的直播数据传输挑战,通信运营商采用高频波段与定向传输技术,将无线网络的上行能力提升至全新水平。更具突破性的是,通过植入智能感知系统,网络首次能主动辨识各类应用的特性,并自动调配最合适的传输通道,完成了从"被动响应"到&qu
-
2025国际无人机足球大赛首落上海 助推科创体育新浪潮
一、“低”空启航,天作之合的双向奔赴近年来,低空领域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我国也将无人机等新兴产业提升至战略高度,并积极推动其与航空体育相结合。政策层面明确提出支持低空类、航空模型类赛事,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竞赛,激发新兴体育消费潜力。无人机足球作为智能体育的新形态,在限定空域中实现人机互动对抗
-
进博老友呈现三大创新板块 科技点亮未来生活图景
八载相伴进博,这家跨国企业以“创享生活新维度”为主线,集中呈现居家健康、低碳交通与工业智造三大板块的突破性成果。通过系列场景化展示,传递科技服务日常生活的理念,展现与中国共同成长的坚定承诺。在智慧家居展区,多款新品聚焦细节关怀。无涂层内胆电饭煲结合生物酶活米技术,重塑炊饭体验;手持熨烫仪通过三档智能
-
强生医疗科技在神经介入领域推出两大新品于进博会首发
在本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强生医疗科技重点展示了针对脑部血管疾病的全流程治疗产品,带来两款首次在亚洲及进博会亮相的新型器械:CEREGLIDE 71远端通路导管以及强易达血流导向密网支架。这一举措不仅呈现了企业在神经介入方面的领先技术能力,也展现了其加快将先进治疗方案引入中国临床实践的积极愿望。进博会作为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