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变公司:高温超导技术加速“人造太阳”商用进程
在近日举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能源专题研讨会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波指出,尽管可控核聚变技术正逐步走向商业化,但目前仍面临多项科学与工程技术挑战,需持续推动关键环节的突破。本次论坛汇聚了ITER国际组织副总干事罗德隆等多位专家,围绕聚变能源的未来路径展开深入探讨。
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造太阳”,通过模拟太阳内部的核反应过程,在极端条件下实现轻原子核的聚合并释放巨大能量。该技术以氘、氚等氢同位素为燃料,反应产物为无放射性的氦,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潜在终极能源方案。罗德隆在发言中强调,聚变能源具备安全性高、燃料储量丰富、能量密度大、放射性废物极少且不产生温室气体等优势。即便出现设备故障,聚变反应也会自然终止,不会引发核泄漏风险,同时其废物处理周期远短于传统核裂变电站。
目前全球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主要围绕磁约束、惯性约束和磁惯性约束三大技术路径展开。其中,磁约束路线的代表装置“托卡马克”是目前主流研究方向。中国聚变公司选择以高温超导材料为基础的紧凑型磁约束聚变作为技术方向。与传统低温超导装置相比,高温超导磁体具有更高临界磁场和载流能力,能显著缩小聚变堆体积,为加快商业应用创造条件。
我国聚变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作为重要技术支撑单位,长期承担ITER计划相关任务。在此基础上,中核集团牵头成立中国聚变公司,持续推进技术集成与工程转化。今年3月,该院研制的“中国环流三号”装置实现离子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的双突破,为我国聚变研究奠定新的里程碑。
中国聚变公司当前聚焦“一目标三支柱一平台”战略,即围绕建设聚变工程实验堆的目标,依托大科学实验、高温超导磁体研制与聚变材料研发三大支柱,构建数字化研发平台,全力推动聚变能源从实验走向工程应用。
张立波坦言,当前技术仍存在三大科学挑战:燃烧等离子体的稳态维持、耐高温中子辐照材料研发、氚燃料的自持循环;以及三大工程难题:强场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等离子体运行控制、高热负荷下的传热问题。特别是热量传导技术尚未突破,冷却剂介质选择、流道传热机制等关键课题仍待系统研究。
为协同攻关,中国聚变公司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气装备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及申能集团等在沪单位,共同组建聚变创新联合体,推进全链条技术研发。上海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作为我国核能科技研发与重大设施布局的重要基地,将继续支持聚变能源创新联盟建设,聚力突破关键技术,助推聚变能源早日实现商业化应用。
更多文章
-
张江孵化器升级创新生态:精准验证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孵化器作为连接研发与产业化的重要纽带,正从传统的空间提供者转变为深度参与的价值共创者。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创新载体高度集聚的区域,目前已形成包含163家创新创业载体的创新生态体系,其中孵化器107家、大企业开放式创新中心56家,累计孵化企业近2500家,持续为早期科技项目提供产
-
上海特金亮相两用技术展,无线电侦测助力低空安全治理
在2025北京国际两用先进技术装备展览会上,上海特金无线技术有限公司带来多项低空安防创新成果。重量仅约600克的手持侦测设备可同时定位无人机与飞手位置,低空感知基站实现与5G基站的共址部署,这些技术正从专业安防走向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低空管理提供新方案。本届展会以“和平运用科技,科技守护和平”为主题,
-
西藏成功培育高原咖啡,六年攻关突破种植技术瓶颈
在拉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温室中,一株株咖啡树长势喜人,枝头挂满鲜红果实。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赵贯飞一边认真记录生长数据,一边兴奋地表示:“经过六年的引种试验,我们终于在高原环境下成功实现了咖啡的规模化种植,果实品质表现优异。”近日,西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实验基地在高原咖啡
-
中国聚变公司:高温超导技术加速“人造太阳”商用进程
在近日举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未来能源专题研讨会上,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立波指出,尽管可控核聚变技术正逐步走向商业化,但目前仍面临多项科学与工程技术挑战,需持续推动关键环节的突破。本次论坛汇聚了ITER国际组织副总干事罗德隆等多位专家,围绕聚变能源的未来路径展开深入探讨。可控核聚变被誉为“人造太阳
-
临港青少年AI赛事启动,四大赛道展现少年科创力量
第八届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及全国邀请赛近日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拉开帷幕。本届大赛以“人工智能从娃娃抓起”为核心理念,自今年四月启动以来,吸引了全国范围内众多青少年参与。赛事设置四大核心赛道,在两天内陆续展开角逐:9月20日进行的是鼓励自由创造的“AI创无界”和聚焦智能生活应用的“AI智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