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实现全球首创:卷轴式柔性太阳翼成功入轨
北京时间2025年9月16日9时0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再上新台阶,更意味着全球航天领域迎来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突破——由中国商业航天企业银河航天自主研制的全球首颗搭载卷式全柔性太阳翼的卫星正式启航。
1.卫星的“能源翅膀” 从“硬铠甲”到“软画卷”
太阳翼被称作卫星的“能量之翼”,承担着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任务,是卫星在轨运行的重要能源保障。银河航天太阳翼设计师吴思杰向记者介绍,此次应用的全柔性太阳翼实现了基板与电池片的全面柔性化,其采用超轻材质与高展收比结构设计,具备优异的卷绕性能和空间适应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刚性太阳翼体积笨重、展开程序复杂等局限,相比半柔性太阳翼也实现了重量和收纳效率的显著提升。
“它好比一幅可在太空中徐徐展开的巨幅画卷”,吴思杰如此形容。该太阳翼在完全展开后面积接近一间标准会议室,可输出满足卫星高标准运行所需的大功率电能;而在发射阶段,它能够被紧密卷曲成筒状结构,附着于卫星本体两侧,卷起后的直径仅与日常所用保温杯相当。这一高度集成和可展开设计,大幅优化了卫星的载荷利用效率,特别适合多星堆叠发射模式,从而有效降低单星发射成本。
2.攻克全球难题 中国团队交出“原创答卷”
将二十平方米的“能源画卷”折叠收纳至杯筒般大小,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人员在多项核心技术上的集中突破。银河航天电池电路技术总监陈萌炯指出,全柔性太阳翼需在太空极端温差、高强度辐射等苛刻条件下保持电路性能稳定,其展开机构也必须实现分毫误差为零的高精度控制,而这两大核心技术此前在国际上均无可借鉴的成熟方案。
陈萌炯表示,研发团队通过持续自主攻关,在柔性电路设计、材料工艺及展开控制等领域实现多项原创突破,最终使得太阳翼既实现了极致的柔性卷曲,又确保了在轨可靠展开和工作。这一“中国创造”的柔性太阳翼技术,为中国商业航天走向深空探索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3.商业航天再提速 为卫星互联网铺路
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的成功应用,不仅拓展了我国航天设备的技术边界,也为商业航天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陈萌炯强调,随着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不断推进,其对卫星能源系统的功率要求和发射经济性提出了更高需求。全柔性太阳翼凭借其“高功率-轻量化”一体化优势,未来有望成为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及科学探测卫星的主流配置。
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此前也透露,该型太阳翼在轨展开长度超过10米,宽度接近2米,具备优越的能量密度和空间适应性,非常适用于星座组网任务中的多星堆叠发射模式。他表示,“这只是一个起点”,公司后续将持续推进该技术的迭代升级,致力于提升太阳翼的发电效率和可靠性,为构建下一代卫星互联网系统奠定基础。
当数以千计配备“柔性翅膀”的卫星编织成网,人类距离全球高速通信无缝覆盖的未来,正越来越近。
更多文章
-
山东人工智能技术出海,助力多国产业数字化转型
在近日济南举办的东盟与中日韩人工智能产业论坛上,一朵来自山东平阴的玫瑰成为关注焦点。通过运用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中韩码”系统,韩国消费者只需扫码即可了解这朵玫瑰从种植到销售的全流程信息。这一创新应用展现了人工智能在跨境贸易中的实际价值。据技术企业代表介绍,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完成数据上链与多语
-
智慧科技赋能海洋渔业,数字化平台亮相海博会
在近日开幕的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海洋经济博览会上,浪潮智慧科技及其旗下专业公司集中展示了在智慧海洋信息化领域的最新成果。作为体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展会,海博会已成为促进海洋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此次企业重点展出了人工智能平台、海洋产业互联网系统、智能养殖与渔港管理等解决方案,全面呈现了其
-
北京创新长城保护模式 试点应用机器人巡检技术
北京市积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在长城保护领域的应用。目前正在构建长城资源信息与监测预警系统,规划无人机定期巡查航线,并试验性采用四足机器人开展巡检工作,显著提升了巡查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这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专场上
-
神舟二十一号成功发射 四川制造护航载人飞天任务
戈壁滩的夜幕中,一道耀眼的火焰划破天际,向着浩瀚太空进发。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43秒,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张陆、武飞、张洪章分别担任驾驶员、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覆盖了我国现有的三类航天员岗位。中国载人航
-
人工智能驱动交通变革,智慧物流提升运输效能
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交通运输领域,为人员流动与货物运输带来全新模式。这一技术融合不仅提升了运行效率与安全水平,更推动着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根据国家“十五五”规划方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将获得科技有力支撑。多位行业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与交通运输生态的持续融合,未来有望真正实现高效便捷的人员出行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