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科技创新驱动海洋产业升级
在我国西海岸新区,一座装机容量达7.5兆瓦的全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近日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国内首个工厂化漂浮式光伏项目,该电站采用创新型浮式材料,无需打桩、适应潮汐变化,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00万千瓦时。与传统桩基式光伏相比,不仅投资成本降低10%,发电效率还提升了5%。这些绿色电力将直接用于海水制氢,形成"绿电制绿氢"的清洁能源闭环,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电站与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海水制氢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绿色电力向绿色氢能的高效转化,展现了海洋科技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西海岸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全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为打破科技与海洋产业之间的壁垒,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工委科技和海洋发展委员会,推动海洋与科技深度融合。同时,通过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定期举办海谈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们正在对兆瓦级水下变频调速一体机进行深海模拟测试。这款设备作为海底电缆施工机器人的核心动力源,能够在500米深海环境下稳定运行。公司通过稀土永磁技术创新,将传统五台设备的功能集成于一台设备,体积缩小至原来的六分之一,节能效果提升20%以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海工装备、船舶和港口等领域。
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二期阶段;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贡献了近30%的海洋生物基因组破译成果;建成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发布"海洋之神"早期预警系统等多项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实现了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人才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新区已集聚12所涉海高校、12家国家级科研机构、298个涉海创新平台,引进培育涉海院士27人,海洋人才总量达8.3万人,形成显著的创新集聚效应。
为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发展,西海岸新区出台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构建起"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区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新区将通过拆除体制机制围墙、打通产业链条、强化创新支撑,不断激发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更多文章
-
无人机助力武昌交警,科技织就立体交通网
初秋的武汉武昌区,三架无人机在晨光中起飞,对校园周边违停车辆进行实时劝导;在雄楚高架上空,它们迅速定位事故车辆,三分钟内化解拥堵;在中北路路口,空中“警眼”两分钟劝离占道经营的三轮车。这些场景,是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交通管理大队运用无人机构建“空地一体”交通管理新模式的真实写照。1.开学护航:空中巡
-
科技赋能甘蔗育种,开远打造高产高糖“甜蜜芯”事业
在云南开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正通过基因挖掘与技术创新,全力推动甘蔗品种的改良与产业升级。科研团队从种质资源保护到育种技术突破,为蔗糖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力,助力云南甘蔗品质与产量不断提升。研究所内建有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占地58亩,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甘蔗种质资源6200余份,涵盖热带种、割手密、
-
宇树科技启动上市计划,人形机器人领军者迎资本大考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机器人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四足及人形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最高、应用前景最广阔的方向,吸引了大量关注。曾被视为昂贵而小众的机器人技术,近年来随着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与技术成熟,逐渐走向消费级市场。在这一浪潮中,宇树科技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其动向已
-
科普活动走进校园乡村,巴楚县启动全国科普月
9月1日,巴楚县正式启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本次活动重点关注青少年、农民、老年人和干部职工等多类人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科普宣传,旨在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风气,有效增强公众科学素养。启动仪式首站“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在
-
眨眼操控无人机?智能隐形眼镜开启人机交互新可能
一、背景介绍眼机交互是一种借助眼球运动或眨眼等眼部行为实现与机器高效沟通的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方向。当前,常用的眼球运动捕捉手段主要包括CCD摄像头和内置金属线圈的隐形眼镜。前者往往需要搭配庞大复杂的外部设备,限制了其应用场景;后者则因使用刚性电子元件,容易引起眼部不适,并妨碍正常视线。相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