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科技创新驱动海洋产业升级
在我国西海岸新区,一座装机容量达7.5兆瓦的全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近日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国内首个工厂化漂浮式光伏项目,该电站采用创新型浮式材料,无需打桩、适应潮汐变化,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00万千瓦时。与传统桩基式光伏相比,不仅投资成本降低10%,发电效率还提升了5%。这些绿色电力将直接用于海水制氢,形成"绿电制绿氢"的清洁能源闭环,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电站与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海水制氢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绿色电力向绿色氢能的高效转化,展现了海洋科技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西海岸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全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为打破科技与海洋产业之间的壁垒,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工委科技和海洋发展委员会,推动海洋与科技深度融合。同时,通过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定期举办海谈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们正在对兆瓦级水下变频调速一体机进行深海模拟测试。这款设备作为海底电缆施工机器人的核心动力源,能够在500米深海环境下稳定运行。公司通过稀土永磁技术创新,将传统五台设备的功能集成于一台设备,体积缩小至原来的六分之一,节能效果提升20%以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海工装备、船舶和港口等领域。
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二期阶段;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贡献了近30%的海洋生物基因组破译成果;建成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发布"海洋之神"早期预警系统等多项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实现了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人才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新区已集聚12所涉海高校、12家国家级科研机构、298个涉海创新平台,引进培育涉海院士27人,海洋人才总量达8.3万人,形成显著的创新集聚效应。
为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发展,西海岸新区出台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构建起"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区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新区将通过拆除体制机制围墙、打通产业链条、强化创新支撑,不断激发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更多文章
-
高校算法竞赛低龄化趋势显著,AI浪潮激发新生代参与热情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国高校算法类竞赛呈现出参赛者年级逐渐下移的新态势。作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程序设计赛事之一,“蓝桥杯”在2025年首次推出面向新生的专项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超800所高校的2.4万名大一学生报名参加。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的一名新生分享了他的经历。他从小学开始学习编程,
-
奇瑞发布十大突破性技术 构建全球汽车产业新高地
2025年10月18日,奇瑞在安徽芜湖正式启动以“科技引领,智造未来”为主题的全球创新盛会,集中呈现了公司在电动智能出行、车联网、人工智能与共享出行等方面的前沿突破。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企业全球化不应仅关注市场扩张速度,更应着眼于长期稳健的发展路径。他表示,奇瑞正致力于构建贯穿新能源、智能驾驶
-
“飞天火箭”腾跃 “智能机甲”劲舞 兰州海亮实验学校科技盛宴点亮少年报国志
10月15日,兰州海亮实验学校运动场迎来一场科技盛事。在“点火”口令中,“探空号”模型火箭呼啸升空,彩伞迎风飘落,该校第二届“明日先锋”信息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整场活动贯通古今、创意纷呈,为师生打造出一场沉浸式的科学探索之旅。一、当敦煌飞天遇见未来科技“瞧!航天员和壁画仙子一同起舞啦!”舞台边簇拥的同学
-
芯片技术迈入“立体集成”时代,突破传统性能瓶颈
近年来,芯片制造行业在持续缩小元件尺寸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物理极限。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改变芯片结构设计,绕过了长期制约计算能力提升的障碍,为未来电子产品的环保制造开辟了新方向。自上世纪中叶起,提升电子设备性能的主要途径是不断缩小晶体管体积,并在单位面积内集成更多元件。这一技术演进路线曾被业界广泛认同的
-
AI全面赋能“双11”,电商运营与消费体验双升级
年度“双11”购物盛会正式启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在本次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推动整体效率与服务升级。对商家来说,AI不仅辅助日常运营,更成为提升经营效果的核心工具。天猫平台负责人在近期发布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为品牌创造新的增长路径。据了解,今年以来,淘宝天猫持续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