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岸新区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科技创新驱动海洋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 访问量:12

在我国西海岸新区,一座装机容量达7.5兆瓦的全海水漂浮式光伏电站近日正式投入运行。作为国内首个工厂化漂浮式光伏项目,该电站采用创新型浮式材料,无需打桩、适应潮汐变化,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000万千瓦时。与传统桩基式光伏相比,不仅投资成本降低10%,发电效率还提升了5%。这些绿色电力将直接用于海水制氢,形成"绿电制绿氢"的清洁能源闭环,有效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电站与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合作开发的海水制氢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绿色电力向绿色氢能的高效转化,展现了海洋科技与新能源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

西海岸新区正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全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为打破科技与海洋产业之间的壁垒,新区创新体制机制,成立工委科技和海洋发展委员会,推动海洋与科技深度融合。同时,通过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联盟,定期举办海谈汇、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等活动,有效促进了产学研协同创新。

在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们正在对兆瓦级水下变频调速一体机进行深海模拟测试。这款设备作为海底电缆施工机器人的核心动力源,能够在500米深海环境下稳定运行。公司通过稀土永磁技术创新,将传统五台设备的功能集成于一台设备,体积缩小至原来的六分之一,节能效果提升20%以上,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海工装备、船舶和港口等领域。

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球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药物BG136进入临床二期阶段;华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贡献了近30%的海洋生物基因组破译成果;建成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发布"海洋之神"早期预警系统等多项国际前沿科技成果,实现了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测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人才是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支撑。目前,新区已集聚12所涉海高校、12家国家级科研机构、298个涉海创新平台,引进培育涉海院士27人,海洋人才总量达8.3万人,形成显著的创新集聚效应。

为进一步推动蓝色经济发展,西海岸新区出台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构建起"1+3+3+1"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区海洋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新区将通过拆除体制机制围墙、打通产业链条、强化创新支撑,不断激发海洋产业发展潜力,加快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