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为何撞向风力发电机?新研究揭示视觉误导之谜
风力发电机的旋转叶片不仅对鸟类构成威胁,对蝙蝠种群的伤害更为严重。据科学估算,全球每年有数百万只蝙蝠因撞击涡轮叶片而丧生,使风力发电设施成为蝙蝠的主要生存威胁之一。长期以来,蝙蝠为何主动飞近这些巨大设备一直未有明确解释。
一项新研究提出,光线可能是关键因素。蝙蝠在自然环境中依靠对天空亮度的感知来导航,而涡轮叶片表面反射的光线模拟了这种视觉线索,形成所谓的“生态陷阱”,诱使蝙蝠误判并撞向叶片。该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学术期刊《生物学快报》。
与以往侧重于宏观统计分析的研究不同,这项实验首次针对具体诱因展开机制性探讨。蝙蝠保护信托基金的Jack Hooker认为,这类工作对制定有效保护策略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推测,蝙蝠在进化中形成了将“亮处”视为飞行通道的习性。尤其在晨昏等弱光环境下,叶片反射的月光可能被误认作开阔天空,导致其直飞而去。为验证这一设想,研究团队以北美常见受害物种——灰蓬毛蝠和银毛蝠为对象,在实验室内搭建双出口迷宫,一侧出口放置反射人造月光的白色叶片模型,另一侧保持畅通。
结果发现,约四分之三的灰蓬毛蝠和几乎所有银毛蝠都飞向了有叶片阻挡的一侧。这一行为与它们依赖回声定位的能力相悖:尽管声学感知应提示出口被阻,蝙蝠仍选择相信视觉信号。研究者认为,在真实风电场中,涡轮机运转产生的巨大噪声可能进一步干扰蝙蝠的回声定位能力。
不过,该实验也遭到一些质疑。德国一位学者指出,所用两种蝙蝠均属树栖种类,并不擅长在狭窄空间飞行,实验设计可能无法准确模拟野外条件;此外,人为捕捉与操作也可能影响其行为真实性。
目前常见的保护方式包括发射超声波驱离蝙蝠,或在蝙蝠活跃高峰期暂停涡轮机运行,但前者效果不稳定,后者则因影响发电效率难以推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作者提出,调整叶片颜色以降低反光强度或是一种折中方案——尽管黑色因航空安全和设备散热等原因不可行,但仍可能找到既符合工程要求、又对蝙蝠吸引力较低的涂装设计。这一思路为协调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新的可能。
更多文章
-
无人机助力武昌交警,科技织就立体交通网
初秋的武汉武昌区,三架无人机在晨光中起飞,对校园周边违停车辆进行实时劝导;在雄楚高架上空,它们迅速定位事故车辆,三分钟内化解拥堵;在中北路路口,空中“警眼”两分钟劝离占道经营的三轮车。这些场景,是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交通管理大队运用无人机构建“空地一体”交通管理新模式的真实写照。1.开学护航:空中巡
-
科技赋能甘蔗育种,开远打造高产高糖“甜蜜芯”事业
在云南开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正通过基因挖掘与技术创新,全力推动甘蔗品种的改良与产业升级。科研团队从种质资源保护到育种技术突破,为蔗糖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力,助力云南甘蔗品质与产量不断提升。研究所内建有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占地58亩,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甘蔗种质资源6200余份,涵盖热带种、割手密、
-
宇树科技启动上市计划,人形机器人领军者迎资本大考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机器人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四足及人形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最高、应用前景最广阔的方向,吸引了大量关注。曾被视为昂贵而小众的机器人技术,近年来随着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与技术成熟,逐渐走向消费级市场。在这一浪潮中,宇树科技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其动向已
-
科普活动走进校园乡村,巴楚县启动全国科普月
9月1日,巴楚县正式启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本次活动重点关注青少年、农民、老年人和干部职工等多类人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科普宣传,旨在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风气,有效增强公众科学素养。启动仪式首站“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在
-
眨眼操控无人机?智能隐形眼镜开启人机交互新可能
一、背景介绍眼机交互是一种借助眼球运动或眨眼等眼部行为实现与机器高效沟通的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方向。当前,常用的眼球运动捕捉手段主要包括CCD摄像头和内置金属线圈的隐形眼镜。前者往往需要搭配庞大复杂的外部设备,限制了其应用场景;后者则因使用刚性电子元件,容易引起眼部不适,并妨碍正常视线。相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