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变身“激光捕手”,开启下一代照明技术新路径
在材料科学不断追求高透明度的进程中,一项看似“绕远”的研究却催生了令人惊喜的成果——一种被称为“激光木材”的新型复合材料。它并未沿袭传统思路去制造完全透明的木材,而是巧妙放大了木材本身朦胧透光的特性,发展出一种可应用于激光照明的高雾度材料,为固态光源技术提供了全新方向。
四步工艺,木头变身光学材料
原本普通的木材要成为能够“捕捉”并重新分配激光的特殊材料,需经历一系列精密处理:
选材定形:研究人员测试了二十余种木材,最终选定结构疏松、细胞壁较薄的轻木,更有利于光的渗透与传播。将其预先制成球形,以利用该形状特有的均匀散射效果。
去除显色组分:通过将木球置于高温亚氯酸钠溶液长时间处理,去除其中主要呈色和提供硬度的木质素,得到以白色纤维素为主的多孔骨架。
清洗与置换:经去离子水清洗后,使用乙醇等有机溶剂置换木材微孔中的水分。此步骤是关键过渡,为后续高分子材料填充做好准备,避免因水分残留产生光学缺陷。
树脂浸渍与固化:把处理后的木球浸泡在透明环氧树脂中,在真空环境下使其充分渗入木材内部的纳米孔隙,最后通过紫外线或加热固化成型,形成结构完整、透光良好的木质复合材料。
激光在木质材料中的“捕获”与转化
研究团队来自中国林科院木材所,最初目标是开发高透明度“透明木材”,但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木材的高雾度特性——即透光但视线不清——难以彻底消除。他们转变思路,决定反向操作:不是降低雾度,而是将其强化并转化为优势。
通过工艺调整,他们将材料雾度提高至90%以上。此时木材内部形成密集复杂的光散射体系。当激光束射入,光线不再直接穿透,而是在纤维素与树脂的交界面上经历反复折射与散射,迅速扩散至整个材料,使木球成为一个均匀发光的立体光源。
与常见的LED照明相比,激光木材的发光机制更为直接。LED需经过“电-光-荧光”多步转换,存在能量损耗和发热问题;而激光木材直接利用激光进行散射,理论上的光效更高,具备显著节能潜力。
未来应用:极端环境与重大工程中的照明新选择
这一材料在国防、深海探测、偏远地区照明、极端温度环境等特殊场合展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不仅重新定义了木材的可能性,也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和高新照明技术提供了新的科技支撑。
更多文章
-
无人机助力武昌交警,科技织就立体交通网
初秋的武汉武昌区,三架无人机在晨光中起飞,对校园周边违停车辆进行实时劝导;在雄楚高架上空,它们迅速定位事故车辆,三分钟内化解拥堵;在中北路路口,空中“警眼”两分钟劝离占道经营的三轮车。这些场景,是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交通管理大队运用无人机构建“空地一体”交通管理新模式的真实写照。1.开学护航:空中巡
-
科技赋能甘蔗育种,开远打造高产高糖“甜蜜芯”事业
在云南开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正通过基因挖掘与技术创新,全力推动甘蔗品种的改良与产业升级。科研团队从种质资源保护到育种技术突破,为蔗糖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力,助力云南甘蔗品质与产量不断提升。研究所内建有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占地58亩,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甘蔗种质资源6200余份,涵盖热带种、割手密、
-
宇树科技启动上市计划,人形机器人领军者迎资本大考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机器人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四足及人形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最高、应用前景最广阔的方向,吸引了大量关注。曾被视为昂贵而小众的机器人技术,近年来随着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与技术成熟,逐渐走向消费级市场。在这一浪潮中,宇树科技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其动向已
-
科普活动走进校园乡村,巴楚县启动全国科普月
9月1日,巴楚县正式启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本次活动重点关注青少年、农民、老年人和干部职工等多类人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科普宣传,旨在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风气,有效增强公众科学素养。启动仪式首站“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在
-
眨眼操控无人机?智能隐形眼镜开启人机交互新可能
一、背景介绍眼机交互是一种借助眼球运动或眨眼等眼部行为实现与机器高效沟通的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方向。当前,常用的眼球运动捕捉手段主要包括CCD摄像头和内置金属线圈的隐形眼镜。前者往往需要搭配庞大复杂的外部设备,限制了其应用场景;后者则因使用刚性电子元件,容易引起眼部不适,并妨碍正常视线。相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