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农业绿色变革,智慧科技重塑田间生产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数智化转型,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育种技术,拓展种植与养殖领域的智能应用。同时,鼓励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和机器人等先进装备的研发与推广,以提升农业全流程的感知、决策与作业能力,实现农机管理的平台化和智能化。
农业绿色转型迈入新阶段
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绿色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全面进步,农业正逐步迈向可持续的发展新模式。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以其强大的智能调控能力,应对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的多目标需求,成为推动绿色农业的关键力量。
系统性绿色转型不止于减药减肥
农业绿色转型并非仅靠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而是一项涵盖资源节约、生态安全与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截至目前,全国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已超8.2万个,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1.7亿亩农田,绿色病虫害防控面积累计达13.8亿亩次。实践层面,北京延庆通过无人机实现果蔬植保和运输智能化,河北曲周依托智能农机改造盐碱地实现高产,安徽凤阳则借助AI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废弃物循环体系。这些案例表明,人工智能通过融入大数据分析、遥感监测和智能决策,将绿色理念切实落地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多目标优化,AI实现“千田千策”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突出优势,体现在其多因素、多目标的协同优化能力。传统农业往往难以统筹高产、节水、环保等多重目标,而AI系统能够综合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多源信息,通过建模与动态调整,为不同地块量身定制最优农事管理方案。例如,云南大理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为葡萄、大蒜等作物建立智能水肥调控模型,实现节水10%、减肥15%,并显著提升果品品质。农业从此走向“一地一策、一日一策”的精细化时代。
强化支撑体系,推动“绿色+智能”协同发展
要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支撑力量,仍需加强多方面建设。农业绿色系统高度复杂,AI技术的深度应用需打破学科与场景壁垒,实现作物模型、智能感知与农机装备的全面协同。同时,应加强既懂农业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解决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政策层面也需通过资金扶持、标准建立与试点推广,构建有利于“绿色+智能”发展的制度环境。
绿色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如今,人工智能正为这一进程注入更精准、更智能的强大动力。随着技术融合与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绿色农业不再遥不可及,而将成为清晰可行、广泛推广的发展路径。
更多文章
-
无人机助力武昌交警,科技织就立体交通网
初秋的武汉武昌区,三架无人机在晨光中起飞,对校园周边违停车辆进行实时劝导;在雄楚高架上空,它们迅速定位事故车辆,三分钟内化解拥堵;在中北路路口,空中“警眼”两分钟劝离占道经营的三轮车。这些场景,是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交通管理大队运用无人机构建“空地一体”交通管理新模式的真实写照。1.开学护航:空中巡
-
科技赋能甘蔗育种,开远打造高产高糖“甜蜜芯”事业
在云南开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正通过基因挖掘与技术创新,全力推动甘蔗品种的改良与产业升级。科研团队从种质资源保护到育种技术突破,为蔗糖产业注入强劲科技动力,助力云南甘蔗品质与产量不断提升。研究所内建有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占地58亩,保存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甘蔗种质资源6200余份,涵盖热带种、割手密、
-
宇树科技启动上市计划,人形机器人领军者迎资本大考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组成部分,机器人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其中,四足及人形机器人作为技术集成度最高、应用前景最广阔的方向,吸引了大量关注。曾被视为昂贵而小众的机器人技术,近年来随着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与技术成熟,逐渐走向消费级市场。在这一浪潮中,宇树科技作为国内机器人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其动向已
-
科普活动走进校园乡村,巴楚县启动全国科普月
9月1日,巴楚县正式启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强国建设”为主题的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本次活动重点关注青少年、农民、老年人和干部职工等多类人群,通过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科普宣传,旨在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良好风气,有效增强公众科学素养。启动仪式首站“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在
-
眨眼操控无人机?智能隐形眼镜开启人机交互新可能
一、背景介绍眼机交互是一种借助眼球运动或眨眼等眼部行为实现与机器高效沟通的技术,已成为人机交互领域的重要方向。当前,常用的眼球运动捕捉手段主要包括CCD摄像头和内置金属线圈的隐形眼镜。前者往往需要搭配庞大复杂的外部设备,限制了其应用场景;后者则因使用刚性电子元件,容易引起眼部不适,并妨碍正常视线。相比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