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农业绿色变革,智慧科技重塑田间生产

发布时间: 访问量:15

8月2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数智化转型,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育种技术,拓展种植与养殖领域的智能应用。同时,鼓励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和机器人等先进装备的研发与推广,以提升农业全流程的感知、决策与作业能力,实现农机管理的平台化和智能化。

农业绿色转型迈入新阶段

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绿色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实现全面进步,农业正逐步迈向可持续的发展新模式。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以其强大的智能调控能力,应对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农业生产的多目标需求,成为推动绿色农业的关键力量。

系统性绿色转型不止于减药减肥

农业绿色转型并非仅靠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而是一项涵盖资源节约、生态安全与产业升级的系统工程。截至目前,全国绿色农产品认证数量已超8.2万个,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1.7亿亩农田,绿色病虫害防控面积累计达13.8亿亩次。实践层面,北京延庆通过无人机实现果蔬植保和运输智能化,河北曲周依托智能农机改造盐碱地实现高产,安徽凤阳则借助AI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构建农业废弃物循环体系。这些案例表明,人工智能通过融入大数据分析、遥感监测和智能决策,将绿色理念切实落地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多目标优化,AI实现“千田千策”

人工智能赋能农业绿色转型的突出优势,体现在其多因素、多目标的协同优化能力。传统农业往往难以统筹高产、节水、环保等多重目标,而AI系统能够综合土壤、气象、作物生长等多源信息,通过建模与动态调整,为不同地块量身定制最优农事管理方案。例如,云南大理基于空天地一体化感知网络,为葡萄、大蒜等作物建立智能水肥调控模型,实现节水10%、减肥15%,并显著提升果品品质。农业从此走向“一地一策、一日一策”的精细化时代。

强化支撑体系,推动“绿色+智能”协同发展

要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农业绿色转型的支撑力量,仍需加强多方面建设。农业绿色系统高度复杂,AI技术的深度应用需打破学科与场景壁垒,实现作物模型、智能感知与农机装备的全面协同。同时,应加强既懂农业又懂AI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解决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政策层面也需通过资金扶持、标准建立与试点推广,构建有利于“绿色+智能”发展的制度环境。

绿色始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涵。如今,人工智能正为这一进程注入更精准、更智能的强大动力。随着技术融合与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绿色农业不再遥不可及,而将成为清晰可行、广泛推广的发展路径。

更多文章